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机制研究

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的机制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团委

内容摘要

大学生作为拥有较高科技文化知识、富有朝气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应该成为创业者的主体。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逐渐升温,但面临着创业教育与培训不足、创业资金短缺、创业指导与服务缺乏等问题,应当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本课题通过对社会人士、创业大学生、企业界人士、高校团组织等进行访谈,提出了相关对策性建议和意见。我们认为,团组织可以从构筑“三个体系”、搭建“三个平台”、建设“三个研习基地”等方面来服务大学生创业。

关键词

共青团 大学生创业 机制


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逐渐升温,但也面临不少现实问题。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指导大学生创业方面大有可为,团组织可以配合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可以帮助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融资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可以通过社会力量,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区或在有关高新技术孵化园区中设立大学生创业分区;
可以指导建立“大学生创业者俱乐部”,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因此,对大学生创业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将有助于团组织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扶持大学生创业。

一、基本现状

(一)创业教育相对缺乏

自1998年以来,伴随大学生创业大赛的成功举办,大学生创业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与此相适应,有关研究也逐步展开。但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创业思维和创新精神教育缺乏,创业思想引导不够,表现在:在教育内容上,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知识结构单一;
在教育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没有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社会所需的具有良好创业能力、鲜明个性和创造思维的人才严重不足。调研显示,毕业后找工作、考研、出国的学生达到86%,仅有8%的学生表示将在毕业后自己创业。可见大多数学生的习惯思维模式是“上大学一毕业一找工作/考研/出国”,压根没想到自己创业办公司,创业尚未成为学生的一种择业模式和成才理念。

(二)创业培训不够系统

在校大学生十分需要和欢迎创业培训。对高校开设的《创业实践》、《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管理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及共青团举办的创业培训班,大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上课出勤率经常达到100%,而且,81%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或培训后收获很大。但是调查也显示,大学生对共青团举办的创业培训班知晓率很低,仅有18%;
85%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开展的创业培训不够系统,缺乏系列课程。此外,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写创业计划书,对目标市场缺乏了解,分析时所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在创业过程中除了能“纸上谈兵”之外,对具体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知识,缺乏从职业角度整合资源、进行管理的能力。有专家提出,共青团组织应加强创业试验活动的开展。

(三)创业扶持力度不够

调查显示,78%的大学生表示在创业项目选取时缺乏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使得不少人在创业项目选取时考虑不全面,从而在创业过程中走得比较艰难。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在专家的帮助下选准创业项目,对他们提高创业成功率具有很大的作用。此外,85%的学生表示,目前创业资金缺乏是限制他们创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希望学校能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二、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创业教育方面作为有限

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助于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个性,使大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创业者,有利于高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尽管目前不少学校已经以选修课、第二课堂等形式开设了创业课程,但这主要是学校相关院系和教务部门的工作,共青团组织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因此,共青团组织十分有必要进一步参与到创业教育中,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开展多种多样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提升。

(二)创业实践平台后期服务较弱

近年来,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共青团组织在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已经逐步树立起“创业计划竞赛”的品牌,建立了若干创业实践基地。然而,在创业实践平台的后期服务方面,共青团做得还很不够,往往是比赛一结束、活动一搞完,相关的工作也就结束了,很多在竞赛和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好的项目未能真正地付诸实施,使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缺乏有效的后续支撑,同时也使得许多原本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失去了激情。

(三)创业扶持缺乏资源保障

共青团由于特殊的组织属性,资源配置能力不强,在开展创业服务方面缺乏资源保障。共青团本身属于群众组织,较少掌握有效的资源,也缺少相应的经济实力,所以在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无法为创业大学生以实际支持,既不能为大学生提供配套资金,又不能提供创业场地。因此,共青团组织需要广泛拓展空间、整合资源,真正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支持。

三、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的对策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大学生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之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大学生创业方面大有可为。

(一)着力构筑“三个保障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支撑

共青团组织可以从组织领导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资源保障体系入手,广泛动员力量,积极拓展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的支撑。

1、组织领导体系。大学生创业只有得到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各学院的大力支持才能得到有效、长足发展。共青团组织在学校层面应进一步争取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学工部、科技处、产业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各学院的大力支持,建立高效的大学生创业组织领导体系;
基层院系团委也应积极争取学院领导的支持,建立自身的组织领导体系,共同把握方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2、技术支撑体系。共青团组织应积极利用高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优势,在学校层面上成立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组成的大学生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支撑。在学院层面上,也可以定期邀请本学院的专家,采取座谈会、“一对一辅导”、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3、资源保障体系。大学生创业的前期实践、实习必然需要一定的资源作为保障。共青团组织要不断拓宽思路,挖掘资源,从活动场地、资金扶持等方面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就业实习提供支持。

(二)切实搭建“三个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培养路径

共青团组织要紧密依托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协会、创业培训这三个“平台”,帮助大学生通过认真学习、积极展示来提高自我的创业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个“平台”是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由学生以团队形式,选择一个项目,提交创业计划书,并现场展示进行竞赛,它已经被证明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策划实践和创业能力展示的有效载体。共青团组织一方面要组织好校内、上海市和全国的比赛,另一方面在“横向”上则要积极与相关的知名企业联系,争取与其更多地联合举办面向实际问题、更具针对性的创业计划竞赛,通过比赛让大学生展示自我、提高自我。

第二个平台是“创业俱乐部”类型的学生社团。鼓励学生建立“创业俱乐部”等形式的创业社团,依靠团队协作,努力营造创业氛围,倡导创新创业精神,普及创业知识,培养现代科学技术与商务管理素质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共青团组织要支持和帮助这些学生社团成长与发展,指导他们通过创业沙龙、创业讲座、创业实习等活动团结和凝聚创业人才,促进自我发展。此外,团组织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辅导,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在给予基本知识指导的同时,帮助其明确创业目标、制定创业计划、具体实施创业。

第三个平台是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知识和经验的缺乏是基础性的。因此,共青团组织要与教务部门紧密协作,推进“创业培训进课堂”,以课程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基础知识方面的培训;
要与相关专家及时沟通,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创业实务知识方面的辅导,指导他们如何开始创业、如何推进创业过程,努力通过创业培训,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重点建设“三个研习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起飞平台

共青团组织要在有效的组织领导体系下,重点建设创业基地、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为大学生走上创业道路提供起飞的平台。

1、依托大学科技园,建立创业基地。要在高校的科技园对可以进入实质创业阶段的项目进行孵化。在对创业大学生进行创业辅导的同时,可以依托政府的“大学生创业基金”,也可以积极争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在合适的时机建立针对本校大学生的“创业基金”,努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此外,在创业基地中,要给大学生创业提供实际性的帮助,给予他们最优惠的政策,为他们创业创造有利条件。

2、与社会实践结合,建立实践基地。要把对大学生创业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时间组织大学生深入到全国各地、深入到上海的街道社区,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才、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3、与就业服务结合,建立实习基地。共青团组织要与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一起,努力为大学生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帮助在校大学生通过实习完成职业生涯的初步成长阶段,使大学生有一个更清晰的职业定位,促使他们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通过工作实践来发现自我的不足,逐步提高自我。同时,要通过实习基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在真正踏入社会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

(陈立俊、钱嫦萍、储琰、倪炜、张寒)

推荐访问:大学生创业 机制 共青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