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平导向”教育和谐发展探索实践

基于“公平导向”教育和谐发展的探索实践

浙江省绍兴县漓渚镇中心小学

陈海桥 312030


【摘 要】“公平导向”教育和谐发展,是以提升教育内涵品质、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教育公平。绍兴县积极探索实践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1、重新审视教育理念,及时转轨教育重心;
2、实现“优质轻负”素质教育,提升办学品位;
3、打造“学在柯桥”品牌,提升发展城市教育;
4、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寻求提高质量突破口;
5、推进“城乡共同体”建设,实现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关键词】“公平导向” 和谐发展 探索实践


一、引言

当今人们关心公平,显然不会是平均主义的思考。当人们深为子女的成长前景担忧时,他们在问: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选择?温家宝总理在连任后的首场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了“政府良心”说,给公平下了个定义:“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那么推动社会公平就是政府的良心。”中央政府努力成为仁慈政府“有良心”政府,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在“花钱促进公平教育”。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有教无类”思想,就蕴涵着教育社会公平的深意。如果教育不能指向社会公平,反而扩大社会差距,那岂不是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公平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育部门要把怎样处理好教育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间的统筹和协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来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二、 “公平导向”教育和谐发展的探索实践

“公平导向”教育和谐发展,是以提升教育内涵品质、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公平优劣势分析和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和谐发展途径的选择,制定出指导或决定教育和谐发展全局的策略。如何实现“公平导向”教育和谐发展?绍兴县积极探索实践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1、重新审视教育理念,及时转轨教育重心。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公平教育为导向,统筹协调各类教育,促进均衡优质发展,确保学有所教,实现教育公平切实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全县所有适龄孩子都能享受十五年的优质普及教育。规范学前教育,完善民工子女教育,拓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后,全县教育工作及时转移工作重心,实现发展理念、发展重点、发展方式三大转轨。从抓外延扩展、数量增加转变为内涵发展、质量提高;
从注重投入保障、办学条件改善转变为提升办学品质、创新教育特色,促进人的发展;
从粗放管理、终端评估转变为全程管理、优化过程。确立教育内涵发展理念,实现教育的本质回归、学校的价值回归、教师的精神回归、学生的个性回归。


2、实现“优质轻负”素质教育,提升办学品位。

实施教育内涵发展战略,确立“优质轻负”的教学质量目标,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关注校长的管理水平。校长应具有教育的理想与激情,静心管理实践,加强依法办学、规范治理、特色创新和品牌建设。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与引领,强化教风、学风、校风等精神文化的培育提炼,以精神立校、文化兴校,积极打造一支敬业务实、创新创优的管理团队;
建设一支业务精良、协作共事的教学团队;
培养一批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学生群体。加强教学流程、教学常规管理,用精细化的过程管理代替终端粗放管理,努力实现教学过程常规的规范化、最优化。校长从此不姓“钱”,要彻头彻尾全心全意地姓“教”。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创新特色,打造“优质轻负”素质教育品牌。“轻负优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情感意志,注重学习态度、习惯、方法的养成,减轻学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防止厌学情绪。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生作业批改和个别辅导。关注学生校内外及家庭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重视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

(1)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认真研究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措施,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2)坚持教育质量为中心,坚持科学规范抓质量。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严格正常教育秩序,切实规范课程教材。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立足学校抓管理,着眼课堂抓教学,面向学生抓改作。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以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实现“优质轻负”的教育质量目标。

(3)丰富内涵,培育特色,既要促进校际均衡同步优质,又要鼓励差异错位发展,形成个性特色。通过“优质轻负”教学现场观摩会、展示会,展示素质教育成果,打响“优质轻负”品牌。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切实抓好音、体、美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

(4)以课程改革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办学水平评价、中考招生和教学质量检测评估制度改革,完善导向机制。采取切实措施实现薄弱学科有效提质。

3、打造“学在柯桥”品牌,提升发展城市教育。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城市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基础教育是城市的基石,它不仅为城市化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形成城市价值观。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国际纺织之都、现代商贸之城”的总目标,按照“大力发展群众满意、走在前列的现代教育”这一总体要求,高标准、高品位、超前规划和建设新县城教育。以集团办学、品牌管理为载体,相对集中、适度超前、资源节约、科学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学校,全面打造“学在柯桥”教育品牌,建设全国、全省一流的新县城现代化教育。

(1)集约发展:实施“学在柯桥”教育品牌战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适度超前规划新县城学校布局建设,加快硬件投入,进一步完善新县城的教育基础设施配套。

(2)集团发展:实施名校集团办学和品牌管理的教育内涵发展策略,扩张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优质轻负”的新县城教育特色。

(3)集聚发展:加大政策导向力度,大力推进全县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县城集聚,积极统筹新县城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逐步调整入学政策,促进城区人居集聚。

(4)创新发展:改革城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新县城教育发展的统筹力度,丰富城区多种教育形式,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5)接轨发展:主动接轨上海、杭州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教育,加强教育对外开放、合作、交流。积极谋求高等教育发展,寻求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对接、设点。

积极探索“学在柯桥”为品牌的城市教育研究,引领全县教育创出全省品牌,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城市教育发展规律、途径和特色,致力提升城市教育的内涵品质。创新城市多种教育形式,满足国际化、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

4、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寻求提高质量突破口

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发教师专业发展自觉性和动力,加强备课组建设与教材教法研究,提高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重视学科带头人、领军人物的培养与教学能力的普遍提高,进一步加强教师爱与责任的职业道德修养。引导教师钻研业务,潜心教书,静心育人,成名成家。

教师队伍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武装教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形成崇高的教师队伍整体师德形象。强化教师的爱与责任,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建立全县学科教学发展规划,确立若干个国家、省、市级学科建设目标,大力培养名优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启动新一轮名师工程,加大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力度。

教师队伍建设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而课堂是实现教育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主渠道。寻求质量提高的突破口,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关注课堂就是要上好每一堂课,以课堂教学质量论英雄。要进一步集中精力加强课堂教学模式、方法与效率研究,切实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以教师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的“轻负优质”。大力推进精讲多练、师生互动等各种先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坚决反对“满堂灌”、“填鸭式”等陈旧僵化的教学模式。提倡课堂过关、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确保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5、推进“城乡共同体”建设,实现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推进“城乡共同体”建设,旨在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发展的理念,通过统筹教育管理策略,创新教育管理模式,转变传统单一的管理体制,探索城乡间联合体办学模式,实行强强联盟、强弱联动,建立学校间的多渠道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已有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城乡间学校教育的优质、公平、和谐发展。

(1)理念渗透,管理引领。“城乡共同体” 教育发展最终目的是先进教育理念的树立和带动,使农村学校形成自主发展的动力。通过城区学校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影响农村学校教师,并渗透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城乡共同体”学校定期互派领导干部相互学习、交流、参与对方学校的管理。“城乡共同体”学校发挥各自优势,相互支持,通过专题报告、座谈、参与管理、赠送教育教学设备等形式,帮助农村学校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学校管理,开展教师培训,提高办学水平。同时通过签订结对协议书的形式,明确双方应履行的权利、职责和义务,并根据自身需求和发展提出结对互助计划,落实具体内容,扎实推进。城区学校必须积极主动与农村学校联系,毫无保留地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帮扶责任;
农村学校必须自强、自信,练好内功,积极探求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以城区学校为依托,借助城区学校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

(2)搭建平台,促进互动。建立学校领导研讨平台:建立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每年召开2次以上专项研讨会议,双方学校领导每学期安排1-2次深入对方学校调查研究、指导讲学、学习取经等活动。建立教师互动平台:每学期举办专题讲座、观摩示范课、听课评课、课题研究等活动,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建立学生互助平台:利用学校团委、少先队、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开展手拉手、社会实践、同伴帮困互助等活动,促进“城乡共同体”学校多层面合作,使学生组织在相互交流中协调发展。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利用教育网、远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探索学校“备课组”建设,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实现教师集体备课成果、课件制作、音像资料等资源的共享。

(3)教师互派,培养名师。二年内对农村学校教师轮训一遍, “城乡共同体”建设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名优教师作用,城区学校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挂职、支教,通过师徒结对等形式开展教育思想的传授,为农村学校带出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初步形成各学科教学的“领雁教师”,以带动影响其他教师,形成自主发展的动力。农村学校也可选派先进教师到城区学校挂职、委派学习,加速农村学校“领雁教师”的形成与成长。

(4)评估合一,形成机制。形成联席会研讨机制:学校领导定期研讨,列出工作日程,形成计划,进行实施。充分利用“以县为主”的经费管理优势,二年内要帮助农村学校基本完成网点撤并和学校设施建设。形成教育、教学开放机制:每学期各组织一次开放活动,主要开展以城区学校为教育教学观摩活动、农村学校为诊课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开放交流活动。形成统一集体备课机制:“城乡共同体”学校成立学科先导小组,建立联片教研,统一集体备课,形成统一的课堂教学规范,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快速提高。形成学校个性发展机制:“城乡共同体”学校必须科学处理一般与个性的关系,努力创办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学校,深入探索,提高档次,使全县学校在普遍提升办学水平的同时,涌现出一批特色明显的个性化学校群体。形成资金保障机制:为推进“城乡共同体” 教育发展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工作经费有落实、有保障,确保“城乡共同体”工作长期、有效,学校应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保障“城乡共同体”实施。教育局也应设立专项资金,表彰和奖励“城乡共同体”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的学校和个人。形成捆绑考核机制:“城乡共同体”学校高度重视,积极探索,适时记载活动过程、成功经验及个案特例,认真总结,及时报道。也必须认真研究岗位考核与评价机制的统一。教育局对“城乡共同体”学校实行绩效挂钩,定期捆绑考核、及时总结研讨,组织专项评估,列入学校岗位考核范畴。

“城乡共同体”建设是城乡学校间联动办学模式的一次尝试与探索,必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和谐发展,对于夯实教育基础,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化,让每位学生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海桥 男 1965年2月出生,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现在绍兴县教育局工作,联系电话:0575-85xx5877,邮编:31x030,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推荐访问:导向 和谐发展 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