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我县土地规模经营调查与思考

为了活化土地经营方式,拓展农民增收空间,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对全县土地经营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与相关部门座谈和实地调查,我们认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既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途径,又要做好农业和农村内部文章。其中,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集约化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我县土地规模经营已初见端倪,并且已显示出明显优势
  我县实有耕地**万亩,其中计税面积**万亩;
农户**万户,农业人口**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万人,人均土地面积**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余倍;
全县共有农业机械**台,其中20马力以上机械**台,20马力以下"小四轮"**台,综合机械化程度达**%,位于全省前列。根据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 2005年,全县共转移劳动力**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实现劳务收入**万元;
实现流转土地**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土地流转使**农民形成了**亩左右的经营规模(不含域外包地),占全县农户总数的**%。虽然土地流转的比例不高,土地规模经营的层次也很低,但优势很明显,效益也很可观。总体来看,我县土地流转大体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劳动力转移带动。我县绝大多数流转的土地来自于外出打工人员。如**镇**村就通过外出打工所取得的效益,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加入了打工行列,不仅繁荣了"打工经济",也加速了土地流转进程。2005年,全村外出打工人员**人,流转土地**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这些打工的农民全年共实现务工收入**万元,土地流转收益**万元,人均净收益**元,是全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网络.com查看村平均水平**元的**倍多,在粮食价格持续走低的今年,又有**人准备流转土地前往大连等地打工。二是种植结构调整带动。近几年,随着水稻价格的上扬和大豆价格的回落,我县的水稻面积逐年上升,部分农户通过对比算帐把土地流转给水稻种植户发展水稻,把土地流转给水稻种植户比流转给大豆种植户价格每公顷高**元左右,既增加了稻农的收入,又拓展了自己的增收空间。如**乡**村共有土地**亩,在大户的带动和乡村两级班子的积极协调下,全村土地通过置换等方式进行了重新整合,形成了"千家万户小流转,土地经营大规模"的良好局面,使水稻面积达到**亩,接近全村耕地面积的**%。水稻生产实现了集中连片经营,最大地块面积达**亩,最小地块也在**亩以上。土地的连片经营,有效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有的稻农自发形成的联合体统一购买种子化肥等农资,统一使用农用机械,统一使用新技术,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2005年,水稻每公顷净收益平均达到**元。农户自己算过一笔帐:平常年景1公顷水稻的效益相当于3-5公顷大豆;
2005年,1公顷水稻更是相当于20公顷大豆的效益。三是域外包地带动。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县部分种田能手不满足于土地分散经营的现状,开始尝试到县域以外成片租种土地。2005年,全县域外承包土地达**万亩。除2005年受粮食价格影响出现亏损情况外,近几年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乡**屯共有土地**亩,从2000年开始,全屯**户农民中有**户将自己承包的**亩土地流转到本屯村民手中,到域外包地**亩,截止2004年共获利润** 万元;
土地流转也使**屯没外出包地的7个农户形成了户均**亩左右的经营规模,截止2004年从流转土地上获利润达到**万元,尽管2005年受粮食价格影响,土地经营出现了亏损现象,但战斗屯的人均收入依然从2000年的**元上升到2005年的**元。从上述情况看,土地规模经营尽管在我县的总量很小(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占全县农业户数的**%),但却显示出分散经营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可以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可以释放大量劳动力,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大机械的使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强质产业发展 。
  二、现有的土地经营方式问题严重,实现规模经营难度很大
  在看到优越性的同时,我们还应冷静对待我县的土地规模经营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土地规模经营尚属低层次的经营,农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配置,仍然属于粗放经营。一是从经营方式看,土地无法连片,没有摆脱分散经营。我县农业生产以农民自耕、分散经营为主要形式,当时包产到户时土地按照高、中、低产田分类平均分配到农民手中,致使每户农民的土地普遍在3块地以上,多的达到了7块地。我县的规模经营依然在分散的地块上进行,土地无法连成片,在组织生产时农民往往在几块地之间奔波,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且制约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直接影响了规模经营农户的收入。比如,水稻价格可观的时候,不少农户想把自己的土地改成水田,但由于土地过于分散,无法实施统一改造,只能延续原有的耕作方式。二是从机械作业方式上看,以小四轮为主,大机械利用效率低下。据农机部门介绍,包产到户以来,我县农机总投资**亿元,按照现有的农机作业能力计算,有1/3的农机力量完全可以保证全县耕地的正常作业,几乎家家都有"小四轮"的现状使全县近2/3的农机资源浪费,也就是说,从包产到户到现在,采取分散经营这种方式,仅在农业机械方面全县农民就浪费了**亿元资金。而我县规模经营的农户大都采用小四轮作业,大型农业机械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从耕种方式上看,没有摆脱传统农业束缚,土地板结严重。这是规模经营的农户与普通的农户的共性问题。传统的经营方式、自由地组织生产、单一的种植结构以及农民手中的土地没有进行科学轮作,使得很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无法落实到位,致使农田板结严重。目前,各乡镇农田产量在施肥量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依然呈现下滑趋势。据农业部门介绍,这种掠夺式经营再继续下去,若干年后我们面对的也许就是种什么都不长的报废农田。到那时不用说国家的粮食安全,就连农民的基本生存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四是从竞争方式上看,以单兵作战为主,抵御风险能力低下。无论是规模经营的农户,还是普通经营的农户都作为单独的竞争主体,面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始终维持着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而农业收入又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不但面临着国内市场风险,而且面临着国际市场风险,单兵作战难以克服的弱点必然导致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难以形成竞争力,就好比是汪洋大海里的小船,经不起大风大浪。今年就是个典型例子,大豆价格持续走低,农民近2/3的大豆压在手中没有出售,处于竞争劣势的农民,单独面对粮食价格波动时,更是束手无策,农民的基本收入受到了严峻挑战。
  造成我县土地经营规模进程缓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农民观念落后,"恋土"情结重。农业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一家一户小块经营给广大农民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险"和"就业保险",长期的单独经营,不仅使农民形成了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思想,而且使他们的集体观念严重缺失,互助思想淡薄,更多地满足于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的田园生活。作为农业县,我县农村人均土地面积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依靠土地能维持温饱,又别无所长,这也是我县农民舍不得离开土地的主要原因。上述传统思维方式、观念的存在制约着农民对非农产业的参与,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转移出去,农业经营就不可能达到适度规模经营。实践证明,越是贫穷的地区,农民对土地的期望和依赖程度就越高。
  二是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部分农民"回流"。实施粮食"直补"以前,受粮食价格及种植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农民离开土地从事其它产业,部分土地流转,尝试土地规模经营的农民也得到了实惠。但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扬和国家减免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政策出台以及外出打工农民的权益经常受到侵害,外出务工农民开始"回流",重新投身于农业生产。大部分农民满足于现状,惜地如金,加重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出租土地的价格也越来越高,土地流转的步伐放缓,土地规模经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三是缺乏承载剩余劳动力的产业。以现在的机械化程度,我县的**万亩耕地,有1万人完全能种的很好,也就是说我县有近五分之四的劳动力是剩余劳动力,可农民不经引导,不经培训,不可能放弃土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在这种情况下,若想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就必须有承载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让农民真实地感受到所选择的产业收入要高于农业收入,这时农民才会选择离开农业生产从事非农产业。目前,我县所缺少的正是承载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转存在着畏惧心理,内转又没有承载产业,使农民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四是资金匮乏制约着规模经营的扩大。不少农民也意识到了规模经营必然带来可观的效益,但在没有资金组织生产的情况下,只能望而却步,也使得我县的土地规模经营大部分由经济条件相对宽裕、不需要太多贷款支撑的农户间进行。目前,我县半数以上的农户组织农业生产时依靠贷款, 2006年,全县备春耕贷款更是达到了**亿元。农民陷入了春季贷款-冬季还贷-春季再贷的恶性循环,遇到好年头且粮价高,每年除了种地成本、日常生活支出、支付银行利息略有赢余;
遇到灾年或粮价低的年头,每年还赔钱。各乡镇以及农民自己都算过种地的经济帐,但土地流转依然进度缓慢,农民陷入了明知道种地不挣钱仍然坚持经营的怪圈。
  三、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应多措并举、分步实施
  根据我县农业机械和劳动力资源两个过剩和农民增收缓慢的的实际情况,土地规模化经营已是势在必行。如前所述,如果能把土地集中到**万名种田能手手里,粮食产量和效益会大大提高。其余**人,去掉好吃懒做、无可救药的**,还有**人可以从事畜牧养殖业和第三产业,就算打短工每人每年也能挣**元,那也是现在农村家庭收入的一倍,加起来也是近一个亿的收入。因此我们还要把剩余劳动力看成一笔财富,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作文章,在引导和服务方面作文章,分两步走搞好土地规模经营。
  第一步,近期应扎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政府要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工作。土地规模经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完全依靠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根本无法实现。因此,各级政府和村级组织要形成合力,在加强宣传、重点引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县、乡两级政府要在大力宣传规模经营方面的先进典型的同时,积极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信息、科技、资金等方面的服务,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土地规模经营步伐。同时,要从我县实际出发,制定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规定,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村级组织尤其是两委班子负责人,都是通过法定程序选举产生的,在村里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各种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在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带头人往往能带动整个村子走上致富路,一个好的带头人也往往能把群众的意志统一起来。如**镇**村两委班子,利用群众今年迫切要求发展水稻的有利时机,通过扎实细致的思想工作,将涉及到**余户共**亩旱田连片改造成了水田,实现了水稻种植区内主干渠、机井等基础设施的资源共享,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要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必须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必须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要树立劳动力外转与内转"两条腿"走路思想,在劳动力外转上,要加大转移培训的力度,集中资金重点培养出得去、用得上、效益好的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类型的外出务工人员,做到出去就能适应外部环境,就能达到增收的目的,减少"回流"现象。在劳动力内转上,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农民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分工、分业。要鼓励农民多种经营,培养农户种养兼业意识,继续坚定不移地发展畜牧业;
要利用退耕还林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林业经济;
要发展庭院经济,盯紧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从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降低经营单一产业的风险,增强农民增收的安全性。
  三是引导农民成立互助组织。从目前看,把农民的土地按每户集中连片重新分配是不客观也是不现实的。为了进一步降低种植成本,拓展增收空间,比较现实的方法是,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互助组织,通过共同认可的章程或办法来规范生产经营。具体办法是:根据小四轮的作业能力(20公顷/台),几家共用1台或若干台小四轮,减少农机资源的投入;
统一采购生产资料,减少中间环节以及每户分散购买时发生的车辆、人工等方面的费用,降低购买成本;
组织生产时,通过互助的方式降低劳动力成本;
粮食进入销售环节后,集思广益,保证粮食在高价位出售。如**乡**村刘洋、张军起等五人,从2003年开始组成了生产小组共同经营**亩水稻,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都由小组统一完成,年终按照相关约定分成。这种经营方式使原来的5台小四轮作业变为1台作业,春天整地、秋天收割时统一使用大机械,每公顷水稻成本与其他农户相比降低了近**元。在销售水稻的时候,小组又集中研究出分期销售的策略,根据不同时期的价格波动,分别销售一定数量的水稻,防止了粮食销售过程中的"大挣大赔"现象,有效地降低了粮食价格风险。
  四是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协会是在农民自愿基础上,以农民之间互助为主要方式,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目的,组建起来的可自由入会、退会的一种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通过组织专业协会,会员间以互助的形式组织生产,在种植品种的整合、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水平的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共享、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形成整体竞争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乡**村近**户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网络.com查看农户于今年成立了水稻协会,确定了统一组织生产、统一组织销售的发展思路。协会成员已初步尝到了甜头:水稻大户王兴全利用自己联系广泛的优势,组织相关人员到佳木斯为协会成员统一购买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其它生产物资,仅此一项就可为协会节约资金**元。据王兴全介绍,他自己经营150亩水稻,采用大机械作业比其他用小四轮作业的农户机耕费降低15%,并且每公顷产量提高半吨左右。在他的带动下,参加协会的农户正逐步普及大机械作业。
  第二步,明年积极实施适应农村生产关系的新体制
  集约经营是一个敏感问题,对农民而言,存在着是不是又回到"大帮哄"时代的疑虑。因此,在搞试点的时候,对于这个带有导向性的问题,必须慎之又慎。我们认为,试点村必须具备五个条件。第一,试点村的规模不能太大。户多人多思想不好统一,且转移劳动力难度大。第二,村两委班子的群众基础好、威信高。第三,试点村的土地流转规模大。第四,有懂经营、会管理的种田能手带动。第五,村集体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具备上述条件后,政府应负责协调大型农机具配套,并帮助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确保资本回收。
  建议模式一:反租倒包制
  以农机合作试点为依托,探索"农机合作公司+土地经营公司+多种经营公司"模式。农机现代化是农业集约经营的根本标志。目前,我省开展的农机合作试点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我们可以用很小的成本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经营所必备的条件:大机械作业。我县已建成2个农机合作社,今年又争取了2个试点村。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开展试点工作。首先,由村集体组织,动员全体村民入股农机合作社,组建农机合作公司,由农机合作公司负责全村的标准化耕种。然后,在坚持农民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的前提下,按照"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由县、乡两级政府及村两委班子负责作农民的思想工作,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经营,村集体以市场价格或略高于市场价格向农民支付流转金,土地集中后,由若干种田能手组建土地经营公司进行运营。第三,各相关部门帮助谋划富余人员的转移办法,把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其它地区及产业上。然后,由村民选出责任心强、能力出色的人员组成多种经营公司带领富余人员发展畜牧业、庭院经济、向周边农场及村屯输出劳务等事业。各个经营公司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道路,并在专家的指导下,按现代企业标准制定经营、监督、考核等方面的措施,确保规范化运作。获得的效益除按约定向经营者、农民支付红利、工资及相应福利待遇外,提取一定比例的利润,用于各经营公司扩大再生产,以壮大整体经济实力,为形成、延伸产业链条积蓄力量。
  建议模式二:"股田制"
  由县乡村三级组织也可以是大户能人,引入民营资本及外埠资金,建立现代农业公司,引导农民持土地入股并按股分红,实行规模开发、集约经营,公司与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如果农民继续参加农业劳动,则可以吸纳为公司的员工。随着公司的发展,农民工资收入和分红按相应比例增加。不愿意继续参加劳动的农民,可经营其它业务,并允许股份转让。这种体制有两个优点:一是农民没有失去被认为是最可靠生活保障的土地;
二是与出租土地获取固定租金收入不同,农民可以在发展中获取新收益,从而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另外,农民具有双重身份:劳动者和股东。实现了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的有机结合,可逐步解决土地对农民的束缚、减少城乡差异,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无论是反租倒包制还是股田制,都是让绝大多数农民放弃经营土地,也都给了绝大多数农民获得双重收入的机会,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以上是我们的一些不成熟想法,仅供领导参阅。

推荐访问:我县 土地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