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大学城区校团组织区域联动机制研究

松江大学城区校团组织区域联动机制的研究

内容摘要
松江新城是上海市推进“一城九镇”建设计划中的示范新城之一,随着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等六所高校的逐渐进入,大学城开始成为松江新城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松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9月第一批高校新生入驻大学城以来,松江区团委和各高校团委立足社区和大学城互动合作的背景,从加强团的各项建设的角度谋求合作共建的方式、途径和载体,逐渐探索区校共建的道路。本文分析了区校共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总结了区校共建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对创建区校间“资源联动、文化联动、人才联动”的新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大学城 区校共建 区域联动

 
一、区校共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分析
1、国内外高校与地方融合建立大学城案例分析
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从来就是互动的,《教育大辞典》中对大学城的界定是:“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 如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剑桥大学所在的剑桥镇在20世纪初人口已达到5万,到50年代达到9万,70年代剑桥大学建设成第一个科学园区,周围形成了高科技产业群,被称为“剑桥现象”。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所在的坎布里奇地区面积6.3平方公里,人口已达95800人,此处还是马萨诸塞州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源地。麻省理工学院设立了许多跨学科和专业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同时该地区还有许多技术研究单位和研究公司。斯坦福大学拥有地产达8800英亩,学校出租校园空余的土地,最终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硅谷。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大学城在我国许多城市和地区兴起并蓬勃发展,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态。大学城是聚集人才、研发新技术、寻求科学理论和生活现实结合点的地方,大学城的建立与地方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互为促进。
2、松江大学城的基本概况
松江大学城位于松江新城区西北,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之南,距上海市区30公里,紧靠沪杭高速公路,总面积近8000亩,总投资约57.53亿元。至2005年9月,已有7所大学或相关学院入驻(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东华大学以及复旦视觉艺术学院),共有7个学科门类,66种专业,专业总量达109个,占全市专业总量的15%,待全面建成可接收学生近8万名,是我国较早投入使用的一座功能设施一流、校园环境一流、建设规模一流、建筑质量一流的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建设松江大学城是市委市政府实施“2+2+x”战略的重大举措,松江大学城的建设为松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有力促进了松江的经济、文化、环境、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
3、在松江大学城开展区校共建,实现区域联动的可行性分析
国外大学城发展的经验表明,大学城是综合发展的历史产物:一方面,大学城以自然形成为主,并逐步成为当地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融为一体,“学校即城市,城市即大学”;
另一方面,大学城有许多增长点,才能使它有条件地去促使整个城市的发展,如附属医院、研究所和“孵化器”等。松江大学城的建设将有力拉动松江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松江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必将对大学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首先,松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推动大学城的发展。一是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台积电、达丰电脑、龙工机械等一大批大型企业和公司入驻松江,为高校学科优势转化生产力,以及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有利条件;
二是松江作为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高校的人文环境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是松江作为上海市郊“一城九镇”建设的示范新城之一,新建社区为高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锻炼空间。
其次,大学城的发展拉动松江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大学城的入驻,聚集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通过对先进文化的传播,可以相对改变区域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
二是通过人才培养和提供的科技文化成果,大学城还可以对地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贡献;
三是大学城的入驻将带动第三产业在松江快速发展,如房地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教育业、旅游业等。

二、区校共建的现状
自2001年9月第一批高校新生入驻大学城以来,松江区团委和各高校团委立足社区和大学城互动合作的背景,开展了多方位、多领域的合作。
(一)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区校共建有序开展
1、成立了区校团组织共建协调小组
协调小组由团区委书记班子和各高校团委书记共同组成,协调小组约定每季度召开一次小组会,共同商议工作。同时,团区委和各高校团委分别指定了联络员,不定期进行信息沟通和项目协调。
2、签订了区校团组织共建协议书
2003年初,松江团区委和先期入驻的三所高校签订了共建协议书,确立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各尽其能,各尽其责”的共建原则,明确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共建协议书包括了指导思想、原则、工作项目、双方职责、组织形式等主要内容。
3、启动了首批19个“共建网络终端”
“共建网络终端”是区校团组织共建的重要载体,区校共建过程中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联合组建的青年组织、共同开展的互动项目都可以看作区校共建网络在基层的具体落实,在整个网络中承担“终端”的作用,直接面对青年。我们首批共启动了19个“共建网络终端”,区校团组织共建协调小组对各“终端”的运作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经评估不合格的及时进行调整。
(二)加强项目建设,推动区校共建活跃开展
在社区开展区校共建工作,把社区和高校建设联系起来,把高校作为智力的辐射源,一方面利用高校的专业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优势发展社区,另一方面利用社区的社会资源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和实践锻炼,有利于区校的共同发展。根据区校团组织共建协议,松江区团委和各高校团委充分利用各自优势、互相提供资源、合力开展共建,在社团建设(青年读书俱乐部、青年网友俱乐部、青年英语俱乐部、学生社团文化节等)、社会实践(大学生挂职锻炼、勤工俭学等)、理论学习(专家辅导、理论研究会、联合调研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志愿者活动、社区文化活动等)、专业培训(大学生职前培训、专业资格证书培训、专业进修等)、联谊活动(青年交友沙龙、区域运动会或单项体育活动等)等六方面开展了全面的合作,在共建的过程中,为团工作寻求突破和发展带来全新体验。
1、人才培育互动
在青年人才挖掘培育工作方面和高校形成互动,将高校纳入区域的评优育优工作。2004年开展的“松江区第三届十佳青年”评选活动中,高校有两名优秀青年分别获得了“十佳青年”和“十佳青年提名奖”称号,还组织“十佳青年进校园“活动,邀请高校得奖者为中学生作讲座。2004年区青联换届过程中,又有12名高校青年加入了区青年联合会。组织百家企业人才招聘会,向我区发展型企业积极推荐优秀高校毕业生。2005年开展的“松江区青少年才艺展示系列大赛中,也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才艺展示提供舞台。
2、社团建设互动
充分发挥社团灵活机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一方面丰富了社区的文化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为社团发展及成果展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共建工作以来,各街道团工委和各高校院系团委共同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如在岳阳休闲广场等标志性场所和各居民区举办了纳凉晚会等各类文艺专场演出。2005年暑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选择了近十个优秀学生社团进社区,与社区居民、社区学生共同开展社区活动,受到社区欢迎。永丰街道、岳阳街道的区域青年团体经常邀请高校学生广泛开展足球、篮球、网球等体育比赛。2004年,两年一届的“松江区学生社团文化节”首次将“社团让校园更可爱——学生社团建设论坛”放在外贸学院召开,中学生社团通过这个平台和高校学生社团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中山街道利用外国语大学学生的专业优势,在方塔公园门前设立了固定的英语角,让大学生参与和帮助社区居民的外语学习。
3、学习实践互动
区校共建以来,高校丰富的专业知识资源辐射到社区,同时社区也为高校提供了实践基地,区校在学习实践中整合优势,互惠互利。利用高校的软硬件设施开展专题讲座,在外贸邀请了WTO管理学院邱贵溪副院长为全区团干部和青联委员作相关知识讲座等。广泛动员青年志愿者,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三五”学雷锋、植树节等活动中,到处活跃着高校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华东政法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广泛介入社区青少年社工工作、社区法律咨询服务、青少年法律援助等社区志愿服务领域。2005年,工程技术大学和外贸学院的75名学生志愿者参加了松江区首届特殊人奥运会的服务工作。2004年、2005年暑期,区校团委共同组织部分优秀学生干部到机关、事业单位和基层进行挂职锻炼。区法院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为高校法律专业学生提供法律实践的机会。同时,为大学生假期到企业开展勤工俭学提供信息。组织社区内青少年参观高校校园,使青少年对大学有更直观的了解。
(三)区校共建过程中的难点
经过前期的合作共建,区校团委在区校共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合作比较初步,有待深化与创新以及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在几年的实践中,作为区校共建的载体,很多活动项目得以开发,实践与发展,成效初见端倪。但是,也有一部分项目随着对象的更新,环境的变化以及操作的难度等等的影响,举步惟艰甚至逐渐消亡。比如某些俱乐部会员日益减少,有些活动开展难以保证定期定点,有些项目效果不如预期明显等等。因此,需要对以往开展以及正在开展的项目进行梳理分析总结。找准切入点,从推动社区和学校共同繁荣角度寻求共建难点突破口,适时取精华去糟粕,避短缺扬特长。

三、区校共建、区域联动的设想
1、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
为使区校共建能够长期健康地发展下去,需要一个完善的合作机制。一是要完善共建协议。根据新型社区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协议内容,充实共建协调小组人员组成。二是逐步形成三级互联互通机制。团区委要继续加强与大学城各高校团委的联系,直属团组织、基层团组织要分别与高校各院系团组织、班级团组织形成联系制度,使区校间各个层面都有互相联络的渠道。三是逐步探索高校团委参与地方青年工作的机制。区域青年工作要与高校团的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要探索高校团干部到团区委兼职的新模式。
2、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
要营造区校共建互利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区校间的文化、人才、信息互动。团区委组织区内持证心理咨询师开设了青少年心里咨询热线,热线资源要逐步向高校学生开放,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
要组织和动员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加入区专业化青年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志愿服务;
要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交流,广泛开展学生社团展示交流活动;
要以区域为单位组建青年活动型组织,充分发挥“友情相约”青年俱乐部等品牌项目吸引、凝聚青年的独特优势;
要加强团内刊物的交流,建立团属网站的互相链接。


推荐访问:松江 团组织 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