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凝心聚力谋求加快发展

  近年来,我县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紧紧围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牢固确立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的观念,着力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以党内民主引领人民民主,聚民心,集民智,增合力,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推进民主选举,为加快发展选好人

  加快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干部的是非功过,群众最清楚。我们坚持依靠人民群众选人,选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为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健全民主选拔机制。县委制定了扩大民主选用党政领导干部十二项制度,把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最大限度地交给群众。如:推行空缺职位预告制。民主推荐前,将拟提任的空缺职位、任职条件、选拔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增强民主选择的准确性。推行民意初始提名制。民主推荐拟任人选时,除按《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外,还让全体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考察人选原则上从得票前三名中产生;
考察时群众同意率低于80%的予以否决,去年以来就否决了14人。推行竞职对象群众评价制。竞职者演讲答辩时,群众代表按60%的分值参与评判打分。

  2、完善民主选举方式。在村一级,我县从1996年开始探索并推行了村党支部书记“双推一选”,全县85%的村支书由党员和村民代表推荐、党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
1998年全县86个村在盐城市率先进行村委会直选试点,2001年全县258个行政村(居)全部实行了村委会直接选举;
去年以来,届中选配的“双强”村党组织书记逐步实行党员大会差额直选。在乡镇一级,结合党代会常任制试点,首先对出缺的镇党委书记、副书记实行公推公选,然后扩大到镇长、副镇长岗位,在民主推荐(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网络.com查看)、公开竞争、差额考察、差额票决的基础上,实行差额选举,由党代表、人大代表直选出自己满意的发展带头人。同时积极探索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届中补选制,对届中增补的班子成员,工作一段时间后,提交镇党代会例会进行补选,落选的保留职级,降职安排使用。在县直部门,对招商局局长、外向型农业开发区主任、公安局副局长等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重点、热点部门实行了公推公选,让优秀人才向关键岗位集中。去年以来,全县共公推公选了56名副科级以上干部、37名“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

  3、落实当选干部责任。对选举产生的干部,全部实行承诺上岗。当选人与上级党委、政府签定任期目标责任书和党风廉政建设承诺书,并向代表作出公开承诺,完不成任务的自愿辞职、降职或改任非领导职务。一年多来,公推公选的干部自加压力,奋勇争先,工作都有明显起色,在2003年度综合考评中,共有13名同志受到市、县以上表彰。

  二、完善民主决策,为加快发展定好路子

  充分发扬民主,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在推进决策科学化的同时,从完善党内决策机制入手,积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民主决策机制,努力为加快发展定好路子。

  扩大民主,完善决策制度。县和19个镇都建立了党代会常任制度,强化了党代会作为县、镇党内最高决策机关的职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党内决策制度,建立健全了县党代会议事规程、县委全委会和常委会议事规则,将常委会讨论决定党政正职干部任免等事项的权力向全委会转移,将全委会讨论决定大政方针和目标思路的权力向党代会转移。各镇建立健全了镇党代(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网络.com查看)会议事规程和党委会议事规则,并将部分重大事项决策权由镇党委会向党员代表大会转移。村级也完善了决策制度,将重大事项决策权由村“两委”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转移,凡涉及农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要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县镇村逐步实行了重大事项票决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重大决策的备选方案进行表决。

  征集民意,决策体现民愿。在决策中,我们注重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实行“金点子”征集制。通过政府网站、报纸、热线电话等渠道,鼓励广大党员群众为射阳发展献计献策,2003年以来,有120多条合理化建议被县委、县政府采纳。实行群众听证制。对发展规划、市容整治、物价调控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时,召开相关人员听证会,开展讨论和质询。实行专家咨询制。成立县高级专家决策咨询团,聘请了包括2名中科院院士、1名德国专家在内的20多位专家学者担任决策顾问。

  集中民智,决策促进发展。2001年初,县委提出“立足县情实际、放大棉花优势、打造纺都射阳”的初步方案后,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并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到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85条,最终经县委全委会讨论形成决策。经过三年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纺织业已占据全县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我县已成为全省首批纺织产业基地县。洋马镇党委根据干部群众建议,作出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决策,经过几年的实施,该镇已成为省内外知名的中药材产业基地,种植面积达8万亩,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并辐射带动了全县11个镇的8万多农户,使中药材成为全县的一大特色产业。

  三、强化民主管理,为加快发展凝聚力量

  近年来,我们把强化民主管理作为化解农村各种矛盾,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加快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

  一是健全自治组织,为群众充分行使民主管理权利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组织,在创新党组织设置,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同时,各村专门建立了村务管理党支部,加强对村民自治组织的引导和指导。着眼群众自我管理,全县258个(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网络.com查看)村全部建立了村民代表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等“管理型”自治组织,民主管理集体事务;
着眼群众自我约束,建立了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民事调解会、禁赌协会等“自律型”自治组织,协调处理村民事务;
着眼群众自我发展,建立了中药材、大蒜、梨果、食用菌协会等“发展型”经济合作组织1100多个,引领群众发展特色经济。

  二是规范民主管理制度,为群众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党群民主议事日制度,镇每季度、村每两个月组织一次活动,向党员和群众代表通报工作情况,商讨发展路子,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质询。围绕家庭道德、社会公德、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十方面内容,制订村规民约,使之成为村民自治的“小宪法”。建立公益项目招投标制度,2002年以来共实施镇、村公益项目715个,公开招投标率达100%,节约支出3850万元。

  三是提高民主素质,为群众“管好事”提供能力保障。针对一些群众不能正确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实际,大力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重点围绕《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群众自己订立的村规民约等进行教育,开设各类专题讲座、培训班3000多场次,印发宣传材料10万多份,并以10户为单位成立互学小组,让群众掌握民主管理知识,为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化民主管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群众主人翁意识,激发了他们自我发展的热情,基层干部群众万众一心谋发展、家家户户忙致富。

  四、加强民主监督,为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党风正,才能带动社会风气正;
政风清,才能营造加快发展的好环境。近年来,我们通过加强民主监督,促使干部心系群众、用权为民,以良好的党风政风推动发展。

  1、以公开推进监督。1997年,我县率先推行村务公开制度,相关做法在全国推广。近年来,我们不断拓展公开范围,深化公开内容,完善公开办法,相继建立了党务、政务、企务、校务公开制度,建立了民主开放的党建工作新机制,注重把社会发展的热点、群众关注的焦点作为公开的重点,把选拔干部、发展党员、评先选优、工程招投标、农民负担、物资采购等8大类46个问题全部实行公开,受到群众普遍欢迎,相关信访量比公开前下降了40%以上。在此基础上,实行“点题”公开,凡不涉及国家秘密,不违反法律法规,不损害集体和个人权益的,群众想了解什么就公开什么。去年以来,全县共收到群众“点题”公开申请1200多份,涉及到19个镇、21个部门和120多个村,答复率97%,群众满意率98.7%。

  2、用评议强化监督。开展万人评议县镇机关活动,以问卷调查、听证质询、群众座谈等形式,听取群众对县、镇两级机关工作的评价,2002年以来参与评议的群众已达5.3万人次。开展重点部门中层热点岗位评议活动,有针对性地查找机关作风方面存在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网络.com查看)突出问题,收到意见200多条,一一落实了整改措施。建立行风监督制度,全县31个县直部门和10个热点行业共聘请了500多名行风监督员,保证了监督的针对性和长效性。今年我们还邀请县党代表旁听县委常委会,听取意见,参与监督;
实行县、镇党委和纪委班子成员向党代会述职述廉制度,由党代表对他们进行测评,评议结果作为干部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3、依民意确定取舍。对在万人评议机关中列后三名的部门领导班子实行集体诫勉谈话,连续两年列后三名的部门主要负责人经组织考察认定后免去现职,班子进行调整优化。对中层热点岗位民主评议中群众满意率居后10位的实行岗位交流。通过强化监督,引导各级干部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有机结合起来,优化了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大力组织实施“强基工程”,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开创基层民主建设工作新局面,为经济和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推荐访问:谋求 加快发展 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