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年思品试卷分析

2009——2010年思品试卷分析
阅读本次试题后,我有三个感觉:

第一、有一种“空虚”的感觉。真正应了单选的第一个选项“考试是学习和人生的一次赌注”。

感觉平时教学所付出的很多心血都是虚无的、无用的。通观整个试题无论从覆盖度还是从考察的重点来看,都有一种“空虚”的感觉。以单选为例。作为期末考试,单选的设计原则首先应该体现覆盖性,当我们做了这份选择题后应大体感觉到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即主干知识。但是这份题目我感觉体现得不太好。

第二、有一种“受刁难” 的感觉。以15 分的高分去考一个并不是全县都推广的纲要图表法所构成的超过学生认知水平的“艰苦奋斗”的知识,有点受刁难。其一、纲要图表法只是教学方法之一种,一个知识点并不一定非得通过此法才能得到理解深化。其二、思维的高度和角度不同。一个教师可以联系众多知识去构建一个他认为是完美的知识体系图,而广大的学生并没有这样的理论高度和知识视野;
一个人的思维和另一个人的思维并不时时都是吻合的,你认为此处填这个,他认为此处填那个,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三、有一种“受抬举”的感觉。我们的学生是初中学生——中部山区小城的初中学生,去深入研究分析“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我感觉有点成人化。出题人可能会说“题在书外理在书内”,我的答案都是课本上的原理呀。这不能作为这道题不超标的理由:胡锦涛口中的“科学发展观”和教师口中的“科学发展观”和以及学生口中的“科学发展观”含义肯定一样。我感觉本身课本在设计这个活动实践已经超出了课标要求和广大学生的认知实践水平。在课标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中对于分配制度并未明确提出,对于其延伸产物两极分化更是无法找到。这样的探究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探究,可以让城市中素质较高的学生去探究,可以让有兴趣的思品老师去探究,但是作为考题,让所有的学生去探索,我感觉不仅是学生,而且是老师都有点“受抬举”的感觉。
 

推荐访问:试卷 思品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