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会希望

   有人说:我是百姓,我“不关注”、“不参与”这是一种政治自由,但也是一种危险,如果人人都不参与政治从而放弃制约公共权力的权利,那么私人生活的自由是没有保障的,而且也无法发展一个民族的伟大素质。

    大家可以在网上谈谈自已的看法,也可以提一些建议,发一下牢骚,或许是对一些社会问题的不满所致,但即便是这样的“情绪”,也是值得重视的。《新京报》网上调查同时表明,认为两会能解决实际问题、但力度不够的占到了半数以上,认为两会很难解决实际问题的也有相当比例,虽然这样的数据不尽乐观,但从前些年只是局限于交通堵塞之类的浅层次抱怨转向追问两会实效,实际上也体现了公民民主意识的进步、反映了提升两会政治质量的迫切心理。另一方面,这项网上调查还表明,房价、社会保障、户籍改革、教改、反腐败是民众最为关心的五大议题,这说明,民众对两会依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渴望通过两会这一民主管道改善自身的切肤之痛,这中间,也应当包括一些表达“不关注”、“很难解决问题”情绪的人们。

    民众对于两会的关注和评判,无论是何种形式出现,实际上都是一种积极的参与,是改善两会生态、推进民主实践的宝贵政治资源。对于这种政治信赖和民主热情,理应予以珍惜。国是整体,是上层,民是底层,万丈高楼从地起,上层的一切决首先是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实际上,房价、教改、反腐等议题并非今年两会独有,而是近年来两会持续不退的热点,这些问题如果经年积重难改,难免会令民众失望。令人欣慰的是,教改已成为今年两会的头号议题,温总理有关民生问题的一系列坦诚表态也令人鼓舞。我们期待,在今年两会上,在房价、教改等利益复杂纠结的问题上,能出台更多敢于向一切弊端开刀、与不当利益切割的变革措施,将民众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实质性的政治成果,以公共权力的诚意换取社会共同意识,并给民众带去更多的希望和信心。

民众对于两会的政治热情,也需要其代言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加以珍惜和维护。我们期待,今年两会的光环将不再局限于少数几个“明星代表”、“议案大王”身上,参政议政者的议案、建议应当是真正采集民意、深思熟虑的成果而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交差,而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雷人议案、建议既不符合多元化民主政治的一般逻辑,也不能具备起码的合理性和常识性。更重要的是,在一切必要的情形下,代表、委员能够敢于启动法律所明确赋予的约见、询问、质询等刚性监督手段,这种主动履职、勇于行权的意识自觉,既是参政议政者的政治责任,也是这一群体对于民众政治热情的应有回报。

    要珍惜民众的政治热情,更为关键的是两会能否取得实效、是否具有取信于民的“后续效应”。在这方面,已经出现了许多积极信号,比如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两会结束后都会遴选出一些与民生利益息息相关的重点议案和建议,加以跟踪督办,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成效显著。再比如,今年全国政协会议召开当天,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也在博客中发文,向网民汇报去年两会提交的一份《强制救助流浪乞讨儿童》提案的办理情况。

    不过也应当看到,对于“两会效应”督促和评价,不能仅仅依赖于体制内的意识自觉,也应当引入更多的外部力量。在目前,至少可以考虑两项改革。其一,建立两会后的代表、委员述职制度,两会结束后,由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本省选举、推举机关乃至更大范围的公民代表群体述职,汇报其在两会上的履职情况,以接受监督;
其二,建立社会化的两会政治效果评价机制,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全面公开两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建议,并随时公布相关部门的办理情况,使代表、委员和行政、司法公权部门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如此,才能使民众的政治热情和智慧持续、长久地介入公共政治,并由此形成强大的政治动力乃至压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乃至放大“两会效应”。人民需要的是实现愿望,而不是梦境。

推荐访问:两会 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