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失业青年就业、创业问题研究

中心城区失业青年就业、创业问题的研究
 
内容摘要
青年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区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引导失业青年就业创业已经成为我区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本课题通过对我区失业青年现状的具体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区青年失业人员的基本状况,并在全面分析目前由青年失业带来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我区失业青年呈低龄化趋势,提出了对失业青年人群的具体工作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
中心城区  失业青年   就业  创业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我国加入WTO后,上海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上海将面临新一轮更深层次的劳动力调整,青年失业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上海从1996年开始实施再就业工程以来,各项就业援助政策的对象都是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从传统产业中分流出来的大龄失业人员,即“4050”。而对青年失业群体的关注程度并不够,最近由于青年失业人员比例的骤升,政府为促进青年就业出台了相关的援助措施。面对日益严峻的青年失业问题,团组织应当从最广大青年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关心关注失业青年的同时,认真研究面临的新问题,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有效作为,配合政府开展积极的就业援助行动,不断促进青年就业。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区青年失业人员的基本状况,更有针对、有实效地实施对失业青年人群的重点帮助,我们实施了本课题调研。课题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团区委向区内9个街道及区职业介绍所发放了《黄浦区失业青年目前状况抽样调查问卷》,共计回收有效问卷581份。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黄浦区青年失业人员的总体现状
1、群体规模
我区登记失业人员中的青年失业状况如表。
年份 2000 2001 2002年上半年
失业人数(人) 12424 12710 12830
青年失业人数(人) 8399 6701 6128
青年失业所占比例 67.6% 52.7% 47.8%
2、年龄结构
调查显示我区失业青年呈低龄化状态,16—25岁这一年龄阶段占整个失业青年人群的58.3%。另外,26—30岁占2.9%,31—35岁占8.8%。
3、学历结构
青年失业人员中文化程度相当于高中阶段的占59%,其中中专、职校、技校的比例为接受调查总人数的46.5%,大专10.7%,本科及以上1.4%。
4、家庭结构
    在接受调查的青年失业人员中,已婚者为208人,其中有28.7%的夫妇双方均为失业青年,50.3%的家庭为三口之家。
5、经济保障
69.4%的青年失业人员目前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11.2%享受“低保”、失保金,7.7%靠亲戚接济,仅6.5%在从事各类经济活动。大部分青年失业人员从未缴纳过社会保障金(占45.1%)或因经济原因暂停缴付(30.1%)。
6、技能培训
调查显示,有32%的失业青年从未参加过培训,参加过培训,并有上岗证的占总调查人数的39.8%,在这些人员中,有34.6%的青年拥有两个或以上上岗证。有初、中、高级技术职称的青年失业人员分别占总人数的13.8%、8.1%、0.5%,而具有电脑初级及英语级别证书的人员比例分别为25%和9%。在培训内容上,青年失业人员对岗位操作技能的培训需求较多(占51.3%),而对外语和计算机也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7、工作经历
缺乏工作经历已经成为青年人员就业的绊脚石(占15.7%),更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处于工作不稳定状态,就职二次以上(占47.2%)。青年失业人员普遍认为学历低、无技能、无工作经历是造成求职失败的主要原因,而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无社会关系、用人单位不缴四金的现象也成为阻碍就业的客观原因。在青年失业人员所使用过的求职途径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亲戚朋友介绍、职业介绍中心、大众媒体。
8、就业期望
大部分青年失业人员表现出了较强的就业愿望,65.7%表示非常愿意就业;
其他19.4%表示要薪水待遇到心理价位,16.5%表示要符合个人发展要求,11.7%表示如专业对口,可以考虑就业;
4.3%暂时无就业愿望。失业青年对工资的期望值普遍集中在800-1000元(占66.8%),期望工资在1000元以上的占13.9%,而对工资无要求的仅占8.6%。
9、创业愿望
青年失业人员中认为创业困难太多,可能性不大的占到了总人数的47%,而认同有技能或经济实力,可以创业的人员比例分别为15.8%和7.2%,另有30%的青年对创业不置可否。失业青年普遍认为,缺少资金、技术、政策及创业信息渠道是青年自主创业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对我区失业青年状况的基本分析
1、青年失业人员就业意识堪忧
调查结果显示,我区失业青年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而独生子女所占比例颇高,养尊处优的家庭条件致使相当一部分失业青年追求理想、舒适的工作、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的失业青年表达了对就业的强烈愿望,但其中47.7%的失业青年表示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考虑就业,更有59.5%的失业人员工资要求超过1000元。一方面,失业青年对就业抱有强烈的愿望,另一方面,他们对工作及收入又有较高的期望值,这种矛盾的心态使失业青年捕捉不住现有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政府提供最低程度的就业保障带来了难度。
2、部分青年失业人员心理呈亚健康
由于部分失业青年对自身不切实际的定位,对市场竞争就业又没有准确的心理准备,往往表现出迷惘困惑、盲目自信、悲观失望、偏激怨屈等情绪。一部分“毕业即失业”的应届毕业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对就业紧迫感及对家庭的责任感意识淡薄,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盲目的自信和乐观。一部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下岗的青工,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畏难情绪,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等机遇、靠政府、要待遇”的心态。更有一些失业青年片面地认为他们是被社会抛弃的那一部分人,由此对社会产生了不满及厌世情绪。这种由失业引发的心理障碍如得不到及时地疏导,极易走向极端,给社会和个人造成损害。
3、学历低、无专业技能、职业经历和敬业精神成为求职“瓶颈”
造成青年失业的原因很多,除了客观上劳动力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外,学历低、无技能、无工作经历也是造成青年失业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青年人职业意识的不成熟,造成了部分失业人员的不充分就业状态。虽然相对于大龄人员青年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他们往往拈轻怕重,对岗位不珍惜、对工作不敬业,盲目炒老板的“鱿鱼”,就业周期短成为青年就业的通病,不少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员容易找到工作,但没多久又重回失业行列。由于经验的积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于频繁地更换工作,所谓的工作经历对其再就业的帮助也大打折扣。
4、低龄化、高学历失业问题日益显现
目前,低龄化、高学历失业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客观上,由于79年返城运动直接引发了我国的一次生育高峰,98年,中国的大学不得不大幅扩招造成了近年来高学历青年人才失业或不能充分就业,此外面对WTO和城市化进程,优秀青年外来人才大量涌入本市,使一些本应属于本地青年的就业机会流向了外来青年。而上海的城市地位决定了本市青年除了出国,极少愿意外出闯荡,这些原因使近年来高学历青年失业问题加剧。仅我区的调查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失业青年就占到了12.1%,与以往几年的数据比较有了大幅增加。相对于“4050”而言,低龄化、高学历的发展趋势所造成的社会浪费更大。
5、劳动力市场运行有待进一步规范
近几年来,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应运而生且迅猛发展,这些企业正处在原始资本积累初期,往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意无意地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调查显示,我区失业青年由于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或不缴四金而造成的被动失业分别占了25.5%和22.5%,有45.1%的青年从未缴纳过社会保障金,没有享受过最低程度的劳动保障。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市场上,青年求职人员与用人单位并不平等,一些青年为了尽快就业,选择了不签劳动合同或不缴四金的用人单位,而一旦发生劳资纠纷,取证难、诉讼成本高等使青年劳动者的个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的保障。
6、失业青年创业意识不强
根据调查显示,“单位就业”的观念在青年失业人员的意识中仍然较为强烈。仅有23%的失业人员表达了自己创业或合伙创业的愿望。创业意识不强,固然是由于传统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造成了劳动者缺乏冒险精神和独立创新意识。但同时客观上由于缺少资金、技术、政策及创业信息渠道也是制约青年自主创业的主要政策瓶颈。
7、失业青年缺乏就业成本优势
近几年来本市在加快下岗职工分流的过程中,较多的采用了协议保留社会保障关系这一政策,用人单位录用协保人员可不必再承担社会保险成本,相对而言,也就是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同时,上海目前有10万左右的“4050”失业人口,上百万的本地离土农民劳力,再加上每年涌入上海的280万左右的外来打工者,他们绝大多数能够接受相对较低的工资收入,使上海本地青年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单就用工成本而言,几乎毫无竞争优势。
8、青年失业引发相关社会问题
青年失业不仅会带来人力资源的折旧和浪费,更突出的问题是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影响。心理学理论认为,16-21岁的青少年,具有不安、冲动、矛盾、求刺激、被暗示性大、性的关心及冲动增强等特殊心理,但其人格尚未完全成熟,缺乏自制及判断力,极易出于冲动行为而踏入法网;
根据对我区失业青年年龄结构的分析,16—21岁者占30%左右,在市场竞争就业过程中,由于客观出路广阔而主观条件不足的矛盾情境,他们难免会出现心理上的迷惘与困惑,甚至产生越轨行为。而对于另一部分有家庭负担的大龄失业人员,青年的长期失业更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影响。


9、失业青年优势弱化成为将来的弱势群体
虽然相对于其他失业人员而言,失业青年存在着学历和年龄上的优势,但是随着失业时间的推移,青年失业人员的年龄、学历优势将逐步失去。在失业期间,失业人员知识技能的不断折旧使择业竞争力呈逐步下降趋势,从而带来新的失业,即长期失业,同时,由于长期失业将使失业人员就业信心减弱,表现对劳动力市场竞争性就业的畏惧,就业主动性削弱,造成“失业再生失业”的恶性循环。此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今后的新成长劳动力将具有更高的学历,据有关部门估计,“十五”期间,上海新生劳动力平均教育年限将从现在的12年上升到14年,当前的青年失业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这些失业青年在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
目前,在失业青年中还存在着强调专业对口、轻视中小企业等现象,这就需要切实加强对失业青年的正确的职业观念的教育,帮助他们解放思想,认清形势,树立竞争意识,克服自卑心理,转变就业观念。目前,由于社会职业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动,职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对于部分已失业的青年的职业指导培训又缺乏延续性。因此,我们建议职业指导工作在向大中专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延伸的同时,向社区延伸,通过开设社区职业指导站,针对不同的失业青年群体,我们还应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帮助失业青年分析就业形势,掌握求职方法,确定择业方向,树立凭素质就业,靠竞争上岗的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和转岗的适应力。
(二)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
上海2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有高学历,又有中高级职业技能的劳动者。根据调查显示,在我区失业青年人群中,仅有8.6%的青年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51.3%的失业青年表达了对岗位操作技能培训的需求。目前,劳动部门已制订了职工培训、持证上岗、职业资格证书等制度。

共青团组织既要积极向失业青年宣传现有的培训政策,提供培训信息,引导和组织青年参加劳动技能培训,还要注重培训与市场的结合、培训与就业的结合,兴办或与劳动部门联办劳动技能培训班,如目前已实施的青年职业资格鉴定培训班等,切实提升青年劳动者的素质。此外,还可整合现有的社会各方资源,积极开拓培训基地,为失业或即将就业的青年提供职业见习培训的机会。
(三)鼓励青年创业,开发就业岗位
21世纪是创业的世纪,帮助失业人员创业并吸纳更多的失业人员,是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青年人具有年轻、观念新、接受能强、可塑性强、敢拼敢闯等优势,具备良好的自主创业的先决条件,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为青年创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发展契机,让有资本、有能耐的人有机会、有条件创业,从而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针对青年创业意识不强的情况,我们应加大青年再就业典型的宣传,用典型的生动事例带动更多的失业青年转变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年创业的舆论氛围。对有创业意向的青年,我们应进行分类指导,积极为创业青年出点子、寻找合作伙伴,还可通过动员青年企业家带领更多青年共同创业。针对资金困难,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向有关部门进行呼吁,为建立青年就业专项资金谏言献策。
(四)建立青年就业信息服务网络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青年人的择业途径较为单一,53.2%的青年通过亲友介绍就业。由此,共青团组织可在其中拾遗补缺,利用广泛联系青年的优势配合政府建立建全青年就业服务网络。通过服务网络向青年宣传政府的就业政策,介绍产业发展政策和调整方向;
接受青年的就业自我推销,积极向有需求量企业推荐;
为青年提供就业信息,充分就业介绍和参谋;
为有需要的青年提供就业方面的法律咨询和援助,依法维护青年正当合法的就业权利和劳动保护。
(五)建立青年心理咨询热线或辅导站
在关注青年就业的同时更要关注青年的成长。一些刚离开校门即面对失业这一人生道路上重大挫折的青年,心理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一些曾经为企业奉献过青春如今已是家庭经济支柱的青年,失业带来的挫折、失落和窘迫更是不言而喻。我们呼吁在政府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多关心失业青年生存状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共青团组织更应密切联系这一部分人群,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热线或辅导站,倾听他们的呼声,用“人情化”的沟通,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重建生活的信心。
 

推荐访问:失业 城区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