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荣辱者,方是真"能人"

   4月13日,《人民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纵深报道"了一个"论文迷局"。起因是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司履生致信中国科学院,公开举报中科院院士魏于全分别发表在国内、国际学术刊物的两篇论文涉嫌造假。

   假以时日,这个"论文迷局"最终会因为专业人士的介入而真相大白。但人们之所以对"司魏之争"如此强烈地关注,恐怕与学术界的声名密切相关。如今,证据确凿的学者造假、论文抄袭等丑闻,早有此起彼伏之势。一位致力于学术批评的教授甚至认为:"国内(全部)1300所高校几乎都存在学术腐败问题。"因此,人们关注"司魏之争"恐怕是在关注在院士这个神圣领域内,还能不能保住"最后一方净土"。

   中国学术界呈现上述态势,与中国学术制度缺少对学术腐败的惩罚机制密切相关。前不久,清华大学解聘了一位涉嫌论文、履历造假的教授,但是,这种做法在国内高校却并不多见;
多见的,是一些所谓"一流大学"对学术腐败所持的包庇态度。包庇无疑意味着纵容。个人方面,一些学者已不知廉耻为何物,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用什么卑劣的手段都无所谓。印象中,好像只有去年年底,汕头大学一位教授因涉嫌论文抄袭而引咎辞职,其他的,鲜有愧疚意识,即使被按住了不是还会抵赖三分吗?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时下,全国上下都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者和学术界更应走在前面。诚信是一个公民的道德底线,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络.com网。学者作为有一定知识、素养较高的现代公民,其行为取向已不仅仅代表个体,更具备对社会的示范性意义。而学术界存在的价值,也在于能为提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水平和学术水平贡献力量,如果这样的领域也无视诚信,那么它存在的意义又在何处?

   道德自律产生的羞耻感是人类趋于完善的动力,它使人自爱、自重、自尊、自律。中组部要求把"八荣八耻"作为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标准。对于学术界而言,无论将来惩罚学术腐败的机制建立得如何,"八荣八耻"都应当作为一个衡量标准,敦促学者以模范行为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推荐访问:能人 知荣辱 方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