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审题

·议论文的审题

  我们说,所谓审题,就是对题目的意思和要求的审定.这是每年高考作文的第一道关口.审题失误,造成文不对题的,在每年的高考作文中不乏其例。如199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是《我看课外阅读》。这是一道给材料的作文题,提供了三则材料。

  材料一:据调查,目前在考分压力下,不少青少年阅读面狭窄单一,无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材料二:在一项您最希望孩子买的书的调查中。90%的家长都选择了辅导读物。

  材料三:许多青少年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读得最多的漫画卡通、言情武侠等休闲作品。

  这类作品位于青少年图书消费量的榜首。

这道作文题的要求是:紧扣三则材料提供的情况,对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发表看法。题中的看,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观察并加以判断的意思,也就是对看的事物发表见解。但有的考生错误地理解为看书的看,把文章写成了我读课外书籍;
有的考生把看仅仅理解为观察,于是,把看到的课外读物一一罗列在文章中,并用不少篇幅去介绍读物的内容,;
还有一些考生,对提供的材料没有仔细审视,发表的看法偏离了材料,或者只扣住一部分材料而抛弃了另一部分材料,显然、针对材料发表看法的要求就难以达到了。

  再看198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清流与活源》,这是一篇不给材料的命题作文。这道作文题的要求是:正确理解流与源、清与活的关系,并由此生发联想,展开议论。因为这是一道出现比喻物的作文题,考生决不能就事论事,而必须揭示比喻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行议论。请看下面这篇文章的开头:
清流为什么会这样清?因为它的源头是活水。所以有活源才有清流。

这使我想到了作文,有的同学怕写作文,见了作文就头痛,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我有时也会头痛,拿到作文题后无从入手,脑子里竟会一片空白。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其实道理也很简单:没有活源。也就是说,手头没有写作材料,空肚作文,何其难啊!有活源才有清流,有了材料才能写出好文章。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文材料源源不断呢?…… 这就正确把握了清流与活源之间的依存和辩证关系,运用的比喻联想紧扣题意,十分恰当,文章自然很出色了。然而与此相反也有相当一部分因审题错误而造成文不对题的作文,归纳起来,有下面四种类型:

    不明词义。

    随着改革开放,必然伴随一些不正之风的侵入,但我们不怕,因为我们有清流和活源两手。所谓活源,就是搞活我们的资源,使之为改革开放眼务。所谓清流,就肃清一切不正之风。譬如开窗吧,开了窗就有蚊蝇飞进来,怎么办?安上纱窗就是了。这安纱窗就是清流,让清新的空气流进来,让有害的物质留在窗外。

    源流对立 改革开放,建设现代文明,给中国大地上悠闲流淌的清流带来了活源,给中国这块濒临麻木的土地带来了希望。活源来了,带着物质文明、精神财富,也带来了摆脱贫困的药方--改革。改革冲击着一切,也冲击着清流,于是,悠闲流淌的清流便横眉冷对,怒视活源。但我们要说:中国需要活源,不需要清流! 因果颠倒。

    源有活源与死源之分。源被污染了,会给人们带来巨大危害,只有清澈的河水才能带来累累硕果。清清的水流,对地球上的生物是多么重要,有了它,人类才能生存;
    有了它,绿洲才有生命;
    然而,被污染的水却只能带来生物的死亡、生命的未路。可见,有了清流,才能带来活源。

    比喻不当。

    如果你同意,我们不妨把对内搞活比作清流,把对外开放比作活源。

  我们要通过对外开放,挖出一个个活源来,使它冒出清水,汇入我们的河流…… 俗说话:一着不慎,全盘皆输。高考审题失误,造成整篇作文的失败,确实令人惋惜。那么,怎样才能变不慎为慎呢?

(一)弄清题意,摸准要求。

  一九八五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一段材料:
某班语文课上因为学习知足常乐这个成语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知足才能常乐;
二、不知足才能常乐。你赞同第一种观点吗?赞同第二种观点吗?你有没有第三种观点?请你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发言稿(议论文),参加他们的讨论,题目自拟。

要写好这篇议论文,首先要弄清知足常乐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要明确可以赞同讨论中的第一种观点,即正面立论,也可以反面论述,发表不知足才能常乐的见解;
也可以针对两种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即进行具体分析,不明确倒向哪一边;
如有的考生提出在生活上应知足,在工作上应不知足的看法,展开议论,可以认作第三种观点;
这些都称得上是弄清题意的。

  但是,从摸准要求来看,我们还得往深处想一想:知足常乐意即凡事应懂得满足就常常会快乐。这同我们当代青年信奉的开拓、进取、追求的时代精神,岂不有点相悖?如果整篇文章赞同这一种观点,那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潮流的。所以不少考生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摸准题意蕴含的要求,以《岂能知足常乐》、《永不满足,志在开拓》、《知足--庸人的哲学》等立意鲜明的文字作题目,谈古论今,全文都贯穿了常乐在于永不知足的奋斗进取之中的主旨,使议论闪现出动人的时代光彩。这不能不说是审题的成功之处了。

  (二)吃透字面,领悟深意。

  对有些议论文题目,必须透过字面去理解蕴含的比喻或象征意义,以避免犯就事论事的离题弊病。例如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联系生活实际的议论文。

寓言诗《鸟的评说》如下: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鹏/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鹏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是鹦鹅/鹦鹅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鸟的评说实际上就是人的评说。因此,文章决非要求对鸟发表看法。有一篇题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高考优秀作文,这样起笔:在寓言诗《鸟的评说》中,麻崔、燕子、黄鹏、百灵等鸟,它们唇枪舌剑,互相攻击、诋毁,都自以为是地指出了对方各自的所谓缺点。读罢寓言诗,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一位大诗人的名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生动说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哲理。这就一下子透过字面,领悟了以鸟喻人蕴含的深意,提出了如何正确看人的问题。

  (三)借助联想,明确针对性。

  要使议论不离题、偏题,审题不仅要准确,而且还要深刻,这就要借助联想,把握议论对象概括的生活现象,从而明确文意的针对性。而一篇文章的议论总是有感而发的,而这感想又要针对实际,不能无病呻吟,无的放矢,所以,立意的针对性十分重要。

例如《谈穿着打扮》这个题目,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没有什么针对性,穿着打扮无非是属于个人生活范畴的小事;
但如果借助联想思考一下,那么和穿着打扮相联系的生活现象就十分值得我们去议论一番:穿着打扮和情趣爱好、审美意识有什么关系?和生活水平、市场消费有什么关系?和现代文明、文化心态有什么关系?和时代潮流、社会影响又有什么关系?只有把议论对象概括的生活现象审视得清楚一些,全面一些,才不会使议论囿于个人生活小事跳不出来,也可防止任意拎到什么思想高度去解剖一番。只有做到了心中有数,也才能联系现状,针对在穿着打扮上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展开议论。这祥,文章自然也就有棱角和锋芒了。

看来,议论文的审题要慎,就要慎在弄清题意,摸准要求,吃透字面,领悟深意,借助联想,明确针对性上。概括起来,就是要审清文章的议论对象、议论范围和议论重点。明白了这番道理,掌握了谨慎审题的要领,当我们提笔作文时,就不会因捉摸不定而偏离题意,也就能胸有成竹地顺利通过审题关。


推荐访问:审题 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