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市扶贫工作总结

  2006年,全市的扶贫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中、省扶贫办的具体指导下,以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建设为契机,按照“一手抓产业培育促进发展,一手抓解决百姓疾苦促进和谐”的工作重点和“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环境五社会事业六民主法制”的工作思路,以农民为主体,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以资源整合为手段,突出抓好机制创新、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务扶贫、库区扶贫、对口帮扶和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使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务院扶贫办刘坚主任高度评价XX的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创建了一个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模式;
创建了一些好的机制”。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建设,实践并探索出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模式,今年3月在我市成功召开全国扶贫办主任会议,并将XX扶贫工作经验推向了全国。

  从去年6月开始启动的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工作,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非常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最突出的成效是成功地创建了一个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XX扶贫模式和经验。今年3月,国务院扶贫办在我市召开了全国扶贫办主任会议和中央国家机关21个部委帮扶XX、仪陇协调小组会议,这两个会议在XX召开,既充分展示了XX扶贫开发新成就,又在全国推广了XX扶贫开发新模式及新经验。大会之后,国务院扶贫办刘坚主任给市委、市政府和省委、省政府发来了感谢信,省政府郭永祥副省长在今年7月的全省扶贫办主任会议上说,国务院扶贫办的领导对我们四川的扶贫工作非常肯定,XX又为全省的扶贫工作争了光,特别是XX以扶贫开发为统揽,以贫困农民为主体,“一手抓产业培育促进发展,一手抓解决百姓疾苦促进和谐”的工作重点“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环境五社会事业六民主法制”的工作思路,以及三村连片整村推进、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的作法,经验值得总结,模式值得推广。7月下旬,中央七台连续两天在聚焦三农节目中,全面报道了XX的扶贫工作。今年3月以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先后有近70多批1000多人次前来我市学习考察扶贫工作。

  去年以来,特别是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以来,我市以仪陇县和升钟库区为重点,实践和探索出“一个主体,两个重点,三个整合,六大建设”的XX扶贫开发新模式和新经验。今年10月30日,中央和我省、我市有关部门的理论工作者聚集仪陇县召开了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参会专家学者对我市扶贫开发新模式、新经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一个主体”就是在扶贫开发中始终坚持的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和调动农民参与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仪陇县在试点工作中确定扶贫新村建设改变过去由政府指定为群众主动竞争,由干部决定为群众民主决策,由干部管理为群众自已管理,让农民参与决策、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农民的主人翁地位,激发了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出“新村确定民争、建设项目民决、村务活动民理、和谐农家民选、贫困农户民评、发展协会民办、环境卫生民护、后续工程民管”等新做法和新经验。升钟库区在扶贫开发中探索的“自建、自管、自营、自治、自强”的“五自”管理模式,把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激发群众活力,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在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始终,解决了过去扶贫开发中群众被动参与、存在“等、靠、要”的问题。

  “两个重点”就是市委三届三次全会确定的“一手抓产业培育促进发展,一手抓解决百姓疾苦促进和谐”的工作重点。

  市委、市政府针对XX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发展不足,最大问题仍然是产业培育滞后的现状,经过深入调研和慎重的决策思考,提出了“一手抓产业培育促进发展,一手抓解决百姓疾苦促进和谐”的工作重点,将产业培育作为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支撑农民持续增收,促进经济持续发展。2006年我市扶贫开发按照“两抓两促”的工作重点,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群众疾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突出产业支撑上,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增强反哺功能;
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强化劳务技能培训,提高劳务效益;
大抓旅游产业开发,统筹城乡发展。为解决百姓疾苦,全市在重点贫困村,特别是升钟库区贫困片大力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战略,努力把解决影响百姓疾苦的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用电难、增收难作为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来抓,库区群众“六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仪陇县在试点工作中,以农村人饮、道路建设为重点,加快朱德故居园区建设和县城迁建,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推进了仪陇两年发生大变化。

  “三个整合”就是仪陇县在试点中探索出的整合乡村政治资源,建立“四权”模式;
整合乡村经济经济资源,建立扶贫互助社;
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建设,逐步探索和完善了以贫困瞄准机制、群众参与机制、企业带动机制、力量整合机制、多元投入机制、培训服务机制、社会动员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等为主的体制机制。通过各项机制体制的创新和发展,激发了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的活力。

  一是建立“四权”模式,整合政治资源,使基层民主政权、民主参与和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工作中,为整合村民自治政治资源,实现民主管理,探索出了“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权、保障村民大会的决策权、落实村委会的执行权、完善农民群众的监督权”的“四权”模式,变“为民作主”为“让民作主”,“大事让农民说了算”,最大限度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激发了村级组织活力,理顺了村级组织的工作关系。如仪陇县日兴镇九湾村党支部组织群众采取投“玉米粒”的方式,表决扶贫新村建设中该办事情的先与后;
阆中市飞凤镇桥亭村采取“双向选择提议、村民会议决策”的办法,使一事一议的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四权”模式受到了中组部、中央先教办和《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中央党校党建研究部主任王长江同志在今年9月考察了仪陇的试点工作后说,“仪陇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的种种探索至少将我们的研究成果提前了三年以上”。

  二是建立扶贫互助社,整合经济资源,对区域内各种要素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仪陇县以协会的方式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效果非常明显,他们对无发展基础、无主导产业的村,从文化切入组织协会;
对有一定基础、正在发展产业的村,按照“群众入股、政府配股、贫困户赠股”的方式,从金融合作切入组建扶贫互助社;
对基础较为完善、已有一定产业的村,从产业切入组建协会。特别是仪陇县探索的组建扶贫互助社促进生产发展的积极尝试,得到了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研究机构的极大关注,引起了温铁军、林万龙等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学者的浓厚兴趣,被专家誉为中国小额信贷最具“可持续性、可操作性、可推广性”的成功范例,财政部将这一做法推广到全国14个省28个县试点。

  三是强化农民自我教育,整合文化资源,以多种形式破解了教育农民的难题。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匮乏、发展意识缺位、民主法制意识淡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等情况,仪陇县开展了“争做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农民自我教育活动。在农民群众中广泛开展了“四比四看”(通过解放前后的对比,看到自身地位的变化和提高;
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看到生活水平、质量的变化和提高;
通过税费改革前后的对比,看到实际收入的变化和提高;
通过整村推进前后比较,看到村容村貌的变化和改善)、“四进农家”(政策进农家、法律进农家、科技进农家、卫生进农家)、“四项评选”(评选和谐农家、评选满意干部、评选先锋党员、评选守法公民)、“四项查看”(查看群众收入是否增加、查看干部作风是否转变、查看长效机制是否建立、查看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的“四个四”活动。如仪陇县利用农闲时间,引导农民组建锁呐腰鼓队、说唱队、秧歌队,自编自演,说身边人、讲身边事。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手段,组织农民学技术、学科技,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教育广大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提高其思想道德观念、政治觉悟和广大干部群众对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让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明礼仪、知党恩的新型农民迅速涌现。

  “六大建设”就是按照市委、市政府“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环境五社会事业六民主法制”的扶贫工作思路及刘坚主任的要求,在重点贫困村大力实施“基础建设、产业建设、人口素质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

  我市在贫困村中普遍实施的“六大建设”,把国务院扶贫办提出的整村推进扶贫战略得到了具体化。抓基础建设解决了制约农村发展的水、路两大瓶颈和影响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环境问题,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抓产业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增收和持续发展的问题;
抓人口素质建设,帮助贫困农民掌握科学技术和农村实用技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让农民掌握务工技能,从农民变工人,从农民变市民,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抓乡风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为建设和谐文明新农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升钟库区扶贫开发稳步推进,解决库区百姓“六难”问题成效明显,初步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库区扶贫开发新路子。

  遵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解决问题,探索经验”的重要指示,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培育增收产业,解决库区“六难”工作重点,创新机制,抓住关键,精心实施,扎实推进。初步探索出“群众参与与专业指导相结合”的项目运行程序;
“推进五个整合,实现五个统筹(整合领导力量,实现决策指挥统筹;
整合技术力量,实现项目规划统筹;
整合政策资源,实现部门投入统筹;
整合管理力量,实现监督管理统筹;
整合验收标准,实现考核验收统筹)”的项目管理模式;
“激发群众主体主动”的“五自”(自建、自管、自营、自治、自强)管理机制。省委书记张学忠在2006年7月视察升钟库区扶贫工作后指出:“升钟水库抓水、路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作法应予以总结”。

  在实施升钟库区扶贫攻坚计划中,我们组织力量多次到库区检查指导工作,开展调研活动,督促落实各项工作。库区今年新增13个扶贫新村建设,安排新村扶贫资金65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50万元、村道公路50万元、劳务扶贫资金150万元。紧紧围绕“一低保两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救济、大病救助)、解六难(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增收难)、一迁建(农民就地迁建)”的工作重点,迅速启动,精心实施,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六难”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为解决群众“用水难”,采取集雨节灌、红层找水、建集中供水站等多种办法,启动了库区41个旱山村水利设施建设。打人工井1144口,修蓄水池283口,建集中供水站76处,整治山坪塘131处,维修提灌站32处;
为解决群众“行路难”,按照“县乡公路油路化、村社道路睛雨通、水陆站点适度安排”的原则,启动了41个重淹村的村道公路建设,改扩建村社道路287公里,铺片石63公里,整治公路涵洞567处,完成15座小码头建设的前期工程;
为解决“增收难”,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要求,大力推广“先锋蚕业合作社”模式和引进绿神公司、金福源花生公司、绿宝菌业公司、上海森立华夏公司等4家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协议,培育和引进56位业主到库区推进产业发展。全年新栽桑11252亩,总面积达2万亩,柑桔30余亩,种植瓜蒌450亩,大田蘑菇50亩。新栽核桃苗3670亩、6.5万株。种植花生1万亩。新发展肉猪7900多头、母猪900多头、山羊8600多只、獭兔6190多只。为解决“上学难”,按照“农民子女就近入学、上得起学”的原则,对库区2.1万名贫困学生全面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免教科书和学杂费663万元,对4520人发放生活补助54.2万元,启动的寄宿制校舍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正在抓紧进行。为解决“就医难”,按照“分年实施、逐年配套、完善提高”的原则,全面启动了10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和41个村级卫生站建设,124名乡村医生也正在接受培训;
一批高压消毒锅、电解质分析仪、尿液分析等医疗设备配套到10个乡镇卫生院,100%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为解决“用电难”,按照“城乡同网同价”的要求,对41个村实施了农网改造,规划建设沼气池1574口,竣工845口。

  二是“一低保两救助”全面落实。按照“一村一簿、一社一页、一户一卡、动态管理、应保尽保”的原则,将库区符合条件的特困群众7112户、22898人,分成A、B、C三类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低保金打卡直发,并建立医疗和特困救助基金。

  三是移民迁建进展顺利。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对生产条件恶劣、长期缺水的453户、1841人实施就地迁建。已新建居民集中点15处,完成了144户、565人的搬迁任务。

  (三)按照“一点一片三线”实施产业扶贫,特别是潆(溪)新(政)线产业扶贫示范村建设,争取到浙江的大力支持,拓宽了产业帮扶的新路子,全市重点贫困村三村连片培育产业已初见成效。

  2006年,我们按照“三村连片”重点规划和建设仪陇县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示范点、升钟库区贫困片和阆(中)南(充)线、潆(溪)新(政)线、嘉(陵)营(山)线产业带。我们通过对潆新公路沿线的调研和考察,及时规划沿线的顺庆、南部、蓬安确定一个村进行产业扶贫示范。为了加大投入,我们多次向浙江省政府“双对口”办请示汇报,浙江省政府“双对口”办的领导考察后,同意将未纳入帮扶范围的顺庆和蓬安各确定一个村实施产业帮扶,并单独解决了帮扶资金200万元。蓬安县十分珍惜难得的机遇,高度重视浙川新村的建设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同时派一名业务骨干蹲点浙川新村进行实地规划和业务指导。目前,浙川新村正按规划方案启动各种项目建设,人居环境建设已基本完成,村道公路、产业化建设等项目也相继启动并有序进行。

  2006年我市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10万元,扶贫新村和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及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资金3400万元,按照“三村连片整村推进”规模培植主导产业,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业和产品。仪陇县共发展养兔农户达2万户,年出栏优质商品兔200万只,獭兔总产值达1亿元,人均饲养獭兔收入达300元以上;
顺庆区在7个重点贫困村实施了大面积产业扶贫,建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大棚近30万平方米,栽培大田双孢蘑菇200亩,形成了以杨家桥村为中心的“十里食用菌长廊”,食用菌产量达1200多吨,产值400多万元;
阆中市坚持“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依托张飞牛肉公司、保宁醋公司等龙头企业,狠抓产业培育,新增肉牛养殖4500头,栽果树10万株,种植生姜4500亩,带动了3.7万户贫困农户人均增收210元;
嘉陵区新培育林果业0.4万亩,种植业1万亩,养殖业1.4万头,培育龙头企业3个,建立协会2个,扶持业主大户30个,项目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400元;
营山县在清水乡三村连片发展蚕桑200亩,在东升镇三村连片开发葡萄1000亩;
高坪区在重点贫困村建各类果园3000亩,种蔬菜2500亩,建桑园2000亩,建成了1000亩良种柑桔示范园,1000亩蚕桑示范基地和1000亩优质蔬菜基地;
蓬安县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栽桑树3.9万株,改良桑树21万株,建规模化标准蚕房500平方米,规模化栽植菊花300亩;
西充县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县级相关部门整合资源,狠抓扶贫产业带及配套设施建设,成功打造了多扶万亩扶贫产业示范带五村连片,整体推进工程,实现了“抓点示范、聚点成线、点线面推进,扩大扶贫规模效益;
土地流转、双重保险;
东西协作、龙头带动;
资源整合、立体扶贫”的新机制,高质量地迎接了今年3月28日至29日全国扶贫办主任会议的参观现场,受到了国、省扶贫办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同时,迎接了上海、浙江、海南等18个省内外学习考察团队到西充考察达400人次以上;
南部县以升钟库区为重点,注重产业培育,奠定长效脱贫基础。坚持“一青二白”(栽桑、养蚕、地膜覆盖以早治旱)的产业发展思路不动摇,按照“一水二路三产业”的工作思路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优先、基础配套”的发展要求,一是专合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配套。依托蚕桑产业建立“支部+专业合作社”模式,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益和抗风险能力。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三是蚕业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配套。以村为单位,实现蚕业设施建设“五个一”:一村有一个发展蚕业的培训学习文化室、一社有一个小蚕共育室、一社有一个与小蚕配套的专用桑园、一社有3-5户养10张纸左右的业主和大户、一户建一个省力化蚕台,基本形成购买蚕种、蚕药不出村,出售蚕茧不出村,学习养蚕技术不出村,既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又大大提高了养蚕收入,调动了农民养蚕积极性。四是改善人居环境与产业发展配套。对所有养殖大户实施改厕、改圈、改水和沼气项目配套,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提供了清洁能源,为逐步实现养殖业上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阵地建设与产业发展配套。整合利用村上的学校、全家外迁户的房屋等闲置资产,既可作为村级组织活动室和宣传文化活动阵地,又可作为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和农民技术学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培训实用技术的场所。六是建立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重点做好“带动、承包、组织、保障”的八字文章。七是龙头带动。依托县绿神丝绸公司,建立了“绿神公司+先锋蚕业合作社+农户”的蚕业科技扶贫发展机制;
引进了XX金福源花生加工公司、绿宝菌业公司与库区农户签订科技服务及保护价收购协议,由市农科所提供天府牌系列优质花生品种,形成了“金福源公司+市农科所+协会+大户”和“绿宝菌业公司+协会+大户”的花生、菌业科技扶贫发展机制。以上三大公司的科技服务覆盖了60%的淹没村农户。八是业主承包。引进业主、大户56户,承包了近千户农民的技术指导,既给库区群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又为库区群众自身增强造血功能提供了示范。九是协会组织。“先锋蚕业合作社”与库区23个蚕茧发展重点村签订技术承包合同,并分村组建“先锋蚕业合作社分社”,形成“县有总社、乡(镇)有联社、村有分社”的格局,负责育苗、栽桑、嫁接、发种、共育、治虫、消毒、售茧各个环节的组织工作。十是技术保障。8个项目承包单位和罗先锋、崔富华、吴中兴等60多名科技服务人员深入乡镇、村社、农户,与他们签订科学服务合同,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关系。同时,针对一家一户干不好、干不了的问题,组织25个专业技术队伍到农户田间地块,实行栽植规格统一、种苗质量统一、覆膜标准统一、种苗价格统一、专业指导统一的“五统一”模式,改变了一家一户生产单产低、效益低的状况,极大地提高了农户收入。

  (四)争取国家扶贫资金支持有新的突破,利用扶贫资金作引子,按照“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环境五社会事业六民主法制”的思路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战略,全面完成解决1.5万特困人口温饱问题和改善4.5万低收入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任务。

  2006年,我市在省扶贫办的关心支持下,争取各类财政扶贫资金6583.97万元,争取浙江对口帮扶资金1865万元,其中:浙江省政府捐赠280万元,杭州市665万元,金华市325万元,温州市225万元,湖州市370万元;
争取中央国家机关帮扶资金2695万元,其中各部委支持仪陇县就达2450万元;
省级部门定点帮扶资金960.52万元;
市、县两级部门帮扶448万元;
其它社会捐赠678.95万元;
信贷扶贫资金940万元。

  我们利用国家扶贫资金、浙江帮扶资金和其它社会捐赠资金作引子,按照“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环境五社会事业六民主法制”的工作思路,启动实施了扶贫新村108个;
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9个;
升钟库区扶贫新村13个;
潆(溪)新(政)线浙江帮扶产业带建设示范村2个。新村扶贫项目覆盖2158个社,6.3699万户,31097.298万人。全市新村建设中的人畜饮水项目打机井8256口,打人工井1.1613万口,建集中供水站177处;
小型水利项目建蓄水池2823口,修石河堰74处,建提灌站42座,整治山坪塘355口;
建村道公路857.6公里,桥梁65座;
农户“三建五改”项目新建改建住房3536户、321585平方米,建小经济园3553个,2615亩,建沼气池11775口,改厨、改厕、改圈14875户,修建便民石板路19.445万米。全市完成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1.5199万人,改善低收入人口生产生活条件4.8044万人,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解决1.5万特困人口温饱问题和改善4.5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的任务。

  (五)扶贫开发技术培训和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序开展,力度加大,效果明显。

  2006年,全市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已全部并超额完成2005年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为了认真完成2006年全市9125人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我们坚持“面向市场,政府主导,定单培训,保障就业”的原则,突出机制创新,加强基地建设。高坪区通过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宣传带动,综合运用扶贫政策和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较好地完成了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仪陇县采取了竞争入围的办法确定培训网点,对要求加入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12所培训学校进行了考察、演讲答辩、量化打分、优胜劣汰。全市开展了美容、美发、厨师、缝纫、计算机操作、电子技术、数控车床、石油钻井、模具工、汽摩维修、盲人按摩、电工、焊工、保健按摩、园艺、保安、餐饮服务等专业技术培训,全市基地及网点学校开办了83期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7259人,转移就业5781人,就业学员月收入最高1800元,最低700元。通过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帮助贫困群众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提高了素质,达到了“培训一次、终身受益,一人务工、带动一片”的效果,提高了劳动者素质,推动了贫困劳动力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

  为了顺利推进今年的扶贫新村建设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我们在今年6月底前组织全市9县(市、区)扶贫办对2006年启动的扶贫新村和新农村示范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进行了业务培训,培训总人数达500人次以上。重点讲解了扶贫开发的基本形势,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及基本要求、技术要点等。全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64期,培训人数达5万人。

  (六)扎实推进浙江对口帮扶等社会扶贫,集聚更大的扶贫合力,成效更加明显。

  以浙江对口帮扶为契机,着力集聚扶贫合力,扎实推进社会扶贫。我们通过积极汇报和争取,浙江对口帮扶我市的工作做到了资金早到位,项目早实施,成果早见效。全年共争取浙江帮扶资金1865万元,实施浙川扶贫新村23个,实施帮扶项目53个,资金920万元,新农村试点村2个200万元,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建设1处40万元,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1000人次40万元。今年在我市遭遇了5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时,我办及时组织各县(市、区)帮扶办到对口市进行灾情汇报。浙江省对口办要求各帮扶市要迅速到XX的受灾地区考察慰问,捐款捐物。他们分别向我市的仪陇、阆中、西充和嘉陵的贫困百姓捐赠了抗旱救灾资金共85万元,为帮助灾区群众抗灾自救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办与浙江省对口办协商、联系,为拓宽帮扶领域,浙江省对口办、钱江晚报、农夫山泉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展了浙江省朝阳“1+1”助学活动。我市9县(市、区)的286名贫困学生得到了结对帮扶,明年将扩大到800名以上,将帮助这些贫困学生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今年,我们按照整村推进工作目标,继续建设一批“浙川扶贫新村”,举办各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村级骨干培训班,对贫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到浙江省学习考察和汇报工作14批,共56人次。接待浙江省客人来访35批,345人次。被帮扶县(市、区)帮扶项目全面启动实施。浙江来我市合作办企业6个,总投资8036万元。社会帮扶效果明显,中央国家机关捐资2693万元,省级部门960.52万元,市、县级部门448万元,其他社会捐赠678.95万元。社会扶贫为我市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七)继续坚持了扶贫项目资金的公示公告制及县级财政报帐制,切实加强了对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增强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防范挤占、挪用扶贫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确保全市扶贫开发任务的圆满完成,在今年7月,以市委、市政府的文件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通知》,要求以县为单位对2005年以来的各类扶贫资金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对各县(市、区)存在的扶贫项目工程建设进度慢,项目规划不科学,配套资金不到位的现象,责成相关部门限期改正。提出了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强化项目建设的指导、督查,及时检查、验收和拨付项目资金;
加大项目资金的配套力度,动员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投资搞建设,确保项目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进一步完善项目公示、公告制,资金县级财政报帐制,对改变项目,未按计划实施的进行整改的措施和办法。

  (八)继续加强了扶贫宣传、政务接待、定点扶贫、安全工作、普法教育、创先争优及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和中、省扶贫办的表彰奖励。2006年,我们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形式开展扶贫宣传,特别是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全国政协报等媒体多次关注并大力宣传报道我市的扶贫工作。我办的工作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省扶贫办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赞扬,今年有八项工作分别获得了省扶贫办和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006年的工作,全市扶贫系统精诚团结,勤奋敬业,为建设和谐文明新农村做了很大贡献,开创了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但是,由于我市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村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扶贫开发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市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不大,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社会矛盾较多,全市9县(市、区)的1138个重点贫困村中到2006年底还有特困人口5.5万,低收入贫困人口22.5万,升钟库区还有10多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重点贫困村基础设施脆弱,增收后劲不足,特别是在边远山区未启动实施的重点贫困村在饮水、行路、增收、就医、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仍然突出,要在短期内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难度很大。

  二是扶贫开发工作发展不平衡,推广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经验力度不够。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启动实施的重点贫困村全面推广仪陇和升钟库区在扶贫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建设中创造出的典型经验,但一些地方仍然按部就班,我行我素,工作中没有新的举措,没有好的点子。扶贫办的协调功能没有有效发挥,资源整合不到位,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明显,扶贫新村建设只重基础建设,忽视乡风文明、民主法制和基层组织建设。

  三是开展扶贫调研不够。个别地方对争取资金、实施项目力度很大,对深入基层、村社、农户开展扶贫调研不够,对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对基层干部群众在扶贫开发中创造的一些好的经验和作法没有及时总结提炼和完善提高,扶贫工作的点子不新,措施不力。这些都还有待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三、明年扶贫工作思路及打算

  明年我市的扶贫工作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继续按照“一手抓产业培育促进发展,一手抓解决百姓疾苦促进和谐”的工作重点和“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环境五社会事业六民主法制”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和新农村示范建设,全面完成升钟库区扶贫攻坚年度计划,确保全市贫困人口持续下降,贫困农民持续增收,贫困村基础条件继续改善,XX扶贫开发模式不断充实和完善。

  目标任务是:建设扶贫新村100个,浙川扶贫新村18个,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示范村及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7个,转移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1万个,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万人,贫困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80元以上,低收入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50 元以上,解决特困人口温饱问题1万人,解决低收入人口生产生活条件3万人。

  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坚持以扶贫开发为统揽,充分整合要素资源,扎实推进扶贫新村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各项农村工作必须以扶贫开发为统揽,对区域内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积极实践“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就是政绩”的理念,从领导力量、政策激励、资金投入等方面,更加关注贫困地区,更加关心困难群众,更加重视扶贫开发。各县(市、区)必须按照“一个主体、两个重点、三个整合、六大建设”的模式扎实推进扶贫新村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减少贫困人口,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农村贫困,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二)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群众主体,稳步推广“四权”模式和“扶贫互助社”模式。XX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建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农民群众在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因此,扶贫工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推广民主管村的“四权”模式,用好用活农村“一事一议”政策,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建设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在有条件的重点贫困村稳步推广和建立“扶贫互助社”,构筑贫困农村的发展平台。

  (三)继续探索构建贫困群众的安全保障体系。农村中的贫困群众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必须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扶持,采取“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同时推进。对无生产能力的特困群众采取救助式扶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对具备生产能力,但受某些因素制约而难以发展生产的群众,采取开发式扶贫,通过发展生产实现脱贫;
在农村中普遍建立必需的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解决群众就医难,防止因病返贫,以及防范和化解农民在发展生产中的风险。

  (四)全面完成升钟水库年度扶贫攻坚任务,继续探索和完善库区扶贫新机制和新模式。加大整村推进和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帮助南部和阆中解决升钟库区群众的“六难”。以培育库区长效产业为根本,着力推进库区支柱特色产业的发展;
以专合组织为纽带,积极探索库区科技扶贫新机制;
以群众为主体,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以规范管理为重点,努力实现资金项目的最佳整合;
以强化领导为保障,确保库区扶贫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推荐访问:扶贫 工作总结 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