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实验引导与实验分析探究

  摘要 引导学生做好科学课实验和实验分析的具体做法是:实验前备齐材料,预做实验;
实验中注意观察,掌握观察原则与观察方法;
指导分组实验,把统一要求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做好实验后记录,探究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

  关键词 科学 实验 分析 引导 探究

  小学生具有好奇、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喜爱上科学实验课。每当老师实验演示完毕,学生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纷纷举手,都想亲手操作实验过程。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做好科学课实验和实验分析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 实验前备齐材料,预做实验

  教师应针对所授课的内容备足材料,熟悉材料是实验室已配备好的,有些材料是要到自然界里采集的。科学教师课前应采集选好材料。如《花的构造》,教师可采集南瓜花、牵牛花、桃花……做标本,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花的外形特征,要求学生观察以下四点:

  (1) 看花的形状;

  (2) 看花的颜色、大小;

  (3) 数出不同的花各有几片花瓣;

  (4) 闻花的气味特点。

  课前备好实验材料,教师应自己先做一遍实验,注意随时发现和预防实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保证在实验课中能顺利完成实验任务,让学生在实验中证实实验成果。如上《正电和负电》课时,我用一块化纤布去摩擦事先写好课题的一张吹塑纸。我对学生说:“老师不用浆糊,不用透明胶带纸,就可以把写在吹塑纸上的课题贴到黑板上。”学生看了教师的表演之后,都睁大眼睛,露出了惊奇的神情,有的学生问:“老师,你是在变魔术吧!”我说:“不,这是摩擦感应后异种电相吸引而形成的现象。”根据教师课前备好的材料,抓住学生心理疑问,破题直入授课内容。实验1.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电,把两个带同种电的物体互相排斥,带异种电的物体互相吸引。刚才老师能把吹塑纸贴到黑板上,就是利用带异种电的物体互相吸引这一原理,学生恍然大悟。

  二、 实验中注意观察,掌握观察原则与观察方法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随意性较大,在观察过程中没有一定的目的性,注意力分散,情绪易波动,容易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有强烈刺激的现象产生注意,乐在其中,而忘记观察的任务。那么,怎样才能避免以上的现象呢?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在观察过程中,要明确目的性原则。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观察前就应让学生明确。如《凝结》一课,我是指导学生这样做实验的:在两个同样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热玻璃片。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观察的目的有的放矢地去观察。发现在冷玻璃片下很快出现许多小水珠,在热玻璃片下没有水珠。学生在观察实验中总结出: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2. 在观察过程中,讲究顺序。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也就是说先看什么,然后看什么。如按方位顺序观察,由整体到部分,由下到上,由定点观察到移点观察等等。

  3. 尽量把物体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感知得越深,认识就越正确。在上《养蚕》课时。我把蚕给学生,前排的学生看清了,而后面的学生站起来还看不清。于是我打开投影仪,学生在屏幕上看到了一条蠕动的蚕,动作非常清楚。学生不仅感知了蚕的运动方式,而且印象深刻。以后,我把观察昆虫或其它动物的动态都尽可能采用投影,指导学生有效地观察,既省时省力,又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好。

  三、 指导分组实验,把统一要求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分组实验一般一个小组2人或4人,为了使实验能有条不紊第进行,体现学生实验既分工又合作、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可根据分组实验的内容,先给学生编号,给所有坐在右边的学生编1号,坐在左边的学生编2号,然后规定1号学生做什么,2号学生做什么,避免一些学生发生争论、吵闹,甚至损坏实验器材事件的发生。教师对学生分组操作指导的重点,应放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是否符合科学程序上。如《氧气》的制取实验,在大试管里放入高锰酸钾,用酒精灯加热,高锰酸钾就会放出氧气,用管子把氧气引到倒立在水槽中装水的集气瓶里,氧气就会装进瓶里。把烧红的木炭放入氧气里,发现木炭会发出白炽的光。

  值得重视的是:对学生分组实验操作的指导,要把统一要求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并注意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集体纠正,个别问题个别指导,教师对学生分组操作指导的中心与重点,应放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是否符合科学程序上。

  四、 做好实验后记录,探究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

  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发生的现象,比较、归纳、概括出自然现象、物体的作用、性质、特点。不汇报实验结果,学生就很难知道其他组实验情况,对自己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就很难把握。在做观察记录中,每组发给一份实验报告单,各组同学将观察结果填入实验报告单交给组长,各小组长收齐后交给老师。

  如《空气的成分》实验1.把粘有蜡烛的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往水槽里倒入一些清水,点燃蜡烛,再用玻璃杯罩上,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观察、记录,发现燃烧与空气有关系,要用去一部分空气。实验2.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只手按住玻璃杯,倒过来放在桌子上,点燃火柴,把玻璃片揭开一点儿,将点燃的火柴放进玻璃杯里,观察现象。说明组成空气的各种成分混合在一起,而不是彼此分开的。经过实验记录,学生从实验的事实中探究出真理,认识了科学的规律。

  综上所述,在科学课的实验中,教师应以及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能力,要让学生多做实验。科学教师要积极自制教具,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和现代科学媒体手段,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不断完善实验教学设备,不断提高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效率。

推荐访问:实验 探究 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