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秋,课题汇报资料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的肖君,作为一名课题实验组的普通教师非常有幸能和大家一起交流。首先我要感谢湖北省小学数学青研中心给了我这次展示的机会,更感谢在坐的专家和老师们能悉心的听我——一名普通教师的发言!

说到“听” 大家可曾知道,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听、说占人类交往方式的75%,也就是说人大半的时间在听在说,一个人是否会听、会说直接影响他的社会交往的能力。既然倾听、交流这么重要那我们就一起看看孩子们在课堂中又是怎样倾听交流的吧!

以上画面,每个新课改下的老师都曾在自己的课堂上见过。新课改下的孩子爱说话、爱表达的多了,认真倾听老师或同学发言的少之又少。互相交流时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听众。显然,在活跃的课堂中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倾听与交流。正因为这样,我们学校针对“湖北省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的课题,确立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下的有效倾听与交流研究”的子课题,进行的专项研究。

为了了解小学生倾听、交流的现状,我们在本校学生中抽样进行调查,涉及10个班级,共689人。调查结果显示:能做到有效倾听与交流的学生只占15.4%,倾听与交流能力一般和较差者占84.6%。还对学校部分学生进行了课堂观课与行为分析主要找出以下几种:

(1)“胡言乱语”型:这类孩子通常沉不住气,没等老师话音落下就忙着举手或着答案呼之欲出。问题和要求只听到只言片语,就行动起来。他们总是信心十足、爱表现,但却总是表达得“驴唇不对马嘴”,让老师哭笑不得。

(2)“重复罗嗦”型:当教师指名一个孩子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孩子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
这类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嚷着“老师,我来回答。”恨不能把手举到老师的鼻子底下。看他如此踊跃,请起来发言,结果要么重复别的同学刚发言的内容,要么罗罗嗦嗦把别人表达过的观点再扩充一遍,浪费了很多时间。

(3)“哑口无言”型:这样的学生座在那儿一动不动或东张西望,注意力早就分散了。让他们交流,最多也只能鹦鹉学舌般地重复,学习上心不在焉。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采取了调查、座谈、讨论,个案研究等方式分析找到了导致课堂倾听与交流能力薄弱的根源。

首先,受到“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和“只需会做,不必口述”的传统教育的影响,使学生缺少倾听的习惯与交流的机会。

再就是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倾听与交流缺乏认识,导致学生数学倾听与交流不规范、不严密,因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还会受班级学生数的影响,在七八十人的超级大班中一部分学生想说,说不清楚,另一些学生往往没有耐心去倾听,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不能做到倾听与交流。

最后就是学生本身原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学生都是家中的"小太阳",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唱歌、跳舞、讲故事,样样都行,但不喜欢听别人说话,更谈不上与人交流。“左耳进、右耳出”,“假”听等现象严重。

我校课题组成员针对于以上原因,通过实践,展开了各种方式进行研究。

首先,由实验教师牵头组成教研活动小组,每月都组织集体备课及常规教研活动,开展研讨、收集个案。并由我校省级、州级骨干教师精心设计培养倾听和交流能力的活动课例、并反思形成文字材料做好引领。

接着,组织开展观摩研究,并对课例进行研讨分析、形成典型案例,积累实验的素材、经验。

最后、为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组织教学设计、优质课等评比活动,促进教师认真开展实验帮助梳理、提炼、总结教学经验,形成了优秀的案例、论文集。

在学校围绕“以倾听促思维,以交流促发展”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技能竞赛由实验教师带动全校教师;
通过送课下乡引领片区教研;
通过手拉手联谊影响其他学校,也收到良好的效果。最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也自主参与进来。“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下的有效倾听与交流的研究”还辐射到了科学等其它学科。用我们学校科学教研组的话说:“我们可以在你们数学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注重科学课的学科特点继续研究下去了!就像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了!”

虽然我们此次的研究并不像他所说的成为巨人,但回顾整个研究过程,我们积累了一些可操作性的经验和方法: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倾听交流的榜样

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倾听与交流直接影响着学生。

倾听是交流的前提,随着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因此,教师自己要先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发言,欣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视频)

正如视频中的老师,当学生发言时,首先带头倾听,不管学生说的是对还是错,无论是说明白了还是语无伦次,老师专注的神情、会心的眼神不仅使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表达的愉悦。还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发言质量。

表达是交流的关键,假设老师在学生没能回答到预设的问题时,虽然没有不耐烦,没有打断孩子的话,而是乘着学生发言时擦黑板、翻看教案做其他事情。我想再也没有一个孩子会愿意继续倾听或交流下去了!

二、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倾听交流的欲望

建立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互助互爱的生生关系,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在“倾听交流”习惯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视频)

一句赞扬、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效果。课堂上的把手放在嘴边发出轻轻的“嘘”声,一个“听”的提示,一个“Stop”的动作都是激励学生参与到倾听与交流中的催化剂!

三、优化课堂设计、提高倾听交流的兴趣

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一节课内不可能40分钟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所以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根本的还是精心设计教学,课堂要有动有静,有浅有深。如低年级可以安排课间活动,运用儿歌组织教学,中年级则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如:动手折一折、摆一摆,抢答、比赛等形式,只有动静结合,才能做到有序有效。还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卡通人物、故事、游戏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要我倾听交流变为我要倾听交流!

四、细化训练要求,教给倾听交流的方法。

孩子们没有倾听和交流时多数时候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倾听与交流。所以,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细化了的,可操作性的要求。例如:由最初的倾听时要注视老师或同学的眼睛;
到倾听时不打断对方的话,发言要举手;
再到听清楚别人的发言,并能做出回应;
到最后的肯于动脑,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不同见解。

学生听、说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必须经过长期反复地训练。我们实验组改变了那些形式化的小组合作,灵活运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练习评价”的训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倾听训练为主线、交流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

还针对不同课型,调整训练的侧重点。概念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有效倾听的基础上交流其本质;
计算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有效倾听的基础上交流其算理;
应用题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有效倾听的基础上交流其思路。     

近三年的课题实验,学生的倾听交流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我们抽样调查的原来600多人中,能做到有效倾听与交流的学生占到了62.9%,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较大提升。感谢上级教研部门给了我们一个锻炼的好机会,让我们一线教师收获不少。一节节公开课、听课、评课、反思、经验总结……都成为我们课题组老师成长点滴见证。记得3年前挺着大肚子参加青研中心成立大会、课题开题会,近3年里,对于课题的研究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但随着对课题的深入研究,除了成绩,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思考:

1、学生原有倾听与交流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如今超级大班的模式下,如何对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倾听与交流能力有效整合?   

2、建立评价机制使学生倾听和交流能力的发展如何纵向评测?  

3、倾听和交流能力不是一个学科的单打独斗,如何在做到各个学科的整合,形成有效的课堂文化?

说到这儿我明白了为什么全省都就课题有效性的问题展开研究了,以上的思考还需要借鉴各兄弟学校的研究成果了。最后也感谢各位专家和老师听完我不成熟的介绍。其实在坐的学校一定比我们做的更好,我们只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和大家一起交流,有了你们的建议我们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谢谢!

推荐访问:课题 汇报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