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创先争优”活动之看红色电影体会

红色电影《小花》观看心得

    冷假期间,我在家看了电影《小花》,很多年前的片子,现在看来仍让人感触颇深。电影讲述了1930年,桐柏山区的一个夜晚,刚刚出生不久的赵小花,因家境贫穷无力抚养被卖了出去的故事。与此同时,因革命暴动失败,革命者董向坤和妻子周医生***转移,伐木工人何向东将他失散的女儿董红果送到赵永生家中寄养。为使她免遭敌人辣手,董红果从此成了赵永生的妹妹--赵小花。

  几年后,小花的养父母惨遭保安司令丁波恒杀害,小花与哥哥赵永生相依为命。后来,赵永生为躲避抓壮丁,***逃跑并参加了革命。1947年,解放军来到了桐柏山区,已经18岁的赵小花,在寻找哥哥时遇到团部卫生队的周医生。母女相见不相识。周医生十分同情、疼爱赵小花,收她做了干女儿。赵永生的亲妹妹被卖以后,又被何向东赎出收养,取名何翠姑,在艰苦的环境和斗争中,她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女英雄。在一次执行任务时,翠姑负责护送身受重土豆网电影伤的赵永生。然而,她并不知道担架上抬的正是自己的亲哥哥。攻打县城的战斗中,赵小花意外地遇到了哥哥。不久,赵永生被派回家乡大兴营做群众工作,身为区长的何翠姑也来到了这里。小花惊奇地发现翠姑很像自己的妈妈(养母),随即告诉了哥哥。于是,赵永生向翠姑谈起亲妹妹被卖的经过。翠姑对自己幼时的经历一无所知,怀着对赵永生的同情,她答应帮他找到亲妹妹。当翠姑向养父何向东谈及此事时,何向东悲喜交集,向她揭开了真假赵小花的答案。永生、小花、翠姑三兄妹经过战火的洗礼之后团聚。董向坤和周医生也终于与失散了17年的女儿团圆。

  该片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获1980年第3届百花奖电影最佳故事片奖;
获南斯拉夫1980年第9届“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影片根据小说《桐柏英雄》改编。它把战争作为背景,把战争年代里人民的生离死别作为主线,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兄妹情、母女情。影片较早地在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上进行了尝试,以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吸引了广大观众。它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法和时空概念,不按情节的逻辑叙事,而是将兄妹三人的情感以及他们意识中的闪念和回忆相互交织、穿插,以表现剧情。它表达了创作者对生活独到的见解,不拘泥于实际生活,注重从情感和意境人手,追求更深刻的真实。它采用黑自片和彩色片互映互衬、以“意识流"的手法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利用电影声画对立和对位的关系来组接情节等手段,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其中带给我最大触动的是关于青春的,就是在赵永生负伤摔下崖壁被刘晓庆所救,当他们遭到敌人封锁而不得不翻越大山,面对那数千级的台阶刘晓庆抬起青春无畏的脸,一束阳光打在她充满信心的笑脸上时,而李谷一的歌声正好响起,青春光华,我忽然觉得心里一热。第一次在电影里因为青春被震撼,而我记忆里的青春仿佛是我中学时代最习惯高喊的一个口号,记得那时候的作文课,不止一次的抒发过对于青春的激情,也不止一次的在各种总结与汇报中以青春无畏的骄傲结尾,那时候的我似乎总是理所当然的以为青春没有什么不可能,其实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那时候的我们哪懂得什么是青春呢,只是懵懂罢了。就像今天的卧冬再也不会提起青春,而是习惯以为自己很年轻一样,再一次选择了年轻作为借口,遇到不喜欢做的事情,总是依靠着年轻,觉得以后还有很多时间成长,犯了错误谁都会原谅,可是事实上呢?出于惰性罢了。

 


  有感于《雪豹》 

  冷假在家的时候,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可做,于是就看看书,看看电视。偶然有一天,看到电视正在放映由著名演员文章主演的电视剧《雪豹》。因为之前看过他演的《奋斗》,于是产生了兴趣。

  一开始是冲着文章的名气才看的,可是看完了一集之后,就立刻被电视剧所传达的爱国思想所感染。

  文章在里面演的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的上海富家子弟由学生运动转向革命的爱国青年形象。周文(文章饰演)在复旦大学读书时候,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行开始时期,那时候,上海的租借里,日本的武士恣意妄为,不是强抢民女,就是杀人抢劫,非常猖狂。像周文这样的有识之士,爱国青年实在无法忍受他们的恶行,于是在自己女友被调戏时候,枪杀了一位日本人,遂改名换姓,开始了逃亡之旅。

  改名周卫国之后,他先到南京参加国民党陆军学校的学习,然而,在看清国民党的***本质之后,他毅然投向代表全国人民的***党的怀抱。他时刻记得父亲的嘱咐——倭寇尽驱日,我儿还家时。正是这句话,让他一直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无论是在国民党的阵营里,还是在土匪窝里,还是在***党的领导下,周卫国都是一名铁血铮铮的男子汉,这种硬汉精神是当代青年最缺少的。一把青年泪,几多家国仇。在那个烽火硝烟不断,生死未卜的峥嵘岁月,周卫国用他的信念,用他的胆识和智慧树立了一座永远的丰碑。他身上代表的精神力量,足以让日本帝国主义胆战心惊,足以让国民党反动派望而生畏。有他在的军队,绝对是一支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铁军。

  他能忍,能打,能想,能做,几乎是无所不能。在他被竹下俊击败,导致团参谋长牺牲的时候,在他被张仁杰算计,在他被几十倍于自己的敌人的包围的时候,他没有气馁,在他消灭竹下俊主要力量的时候,他也毫不骄傲。他就是这样一个沉着冷静,有勇有谋的革命军人。

  这样一位铁血男儿也有心思细腻的一面,英雄儿女情长,他和陈怡的革命爱情,在那艰苦岁月里,历经考验,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成就一段军中佳话。在革命战争年代,爱情的火苗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也能激励有志青年奋发图强,坚持战斗,取得胜利。

  除了周卫国之外,在电视剧中值得称赞的还有周卫国的父亲周继先,他忍辱负重,做了一个维持会长,却帮着国共两党联络信息,成为重要的情报人员,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儿子周卫国的爱是严厉的,残酷的。也正是这种伟大的父爱,成就了伟大的周卫国;
还有周卫国的哥哥刘远,在上海时候就秘密加进中国共产党,开始走革命路线,一直坚持自己的崇高信仰。

  我深深地被周卫国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军人的气质,那种共产党人的不怕牺牲,敢于战斗,机智勇敢的伟大精神所感动。日夜不中断地看完了整部电视剧,我已经心潮澎湃,几乎热泪盈眶。我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在新时代,我们广大青年仍然需要这样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建设的更好,我们民族一定会振兴。

  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我也将努力学习,果断执行党的决议。为建设伟大的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观红色经典电影《三家巷》有感

  最近我看了当代红色经典电影《三家巷》,感触颇深。电影《三家巷》改编自欧阳山的同名小说。书中欧阳山以50年代人的笔触,揭露了解放前的广东乃至整个中国的人民生活,细致、朴实。电影继续了欧阳山的小说主题,通过住在三家巷的工人周家、买办陈家和官僚地主何家的复杂关系为衬托,以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周炳从1919到1949年间的经历为主线,将个人命运与时代风云相结合,展现了中国现代革命的宏伟图画。

  《三家巷》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广州为背景,展示了三家巷里三个家庭之间,特别是周、陈两搞笑电影家从亲密、疏远发展到矛盾、斗争的复杂关系。写出了当时阶级力量的对比和消长,社会的动乱与局势的发展。作者巧妙的构思,以三户人家错综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使三家巷成为城市与社会的缩影。电影中的人物创造,以有着性格复杂性的周炳、陈文雄、陈文婷塑造得较为成功;
特别是周炳,既有勤劳勇敢、正直善良等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又有爱幻想和多愁善感等小资产阶级的毛病,是一个性格复杂的成长中的革命者,突破了当时塑造英雄人物的模式。

  周炳是一个拥有革命者几乎所有优秀品格的青年人,热情积极、富有幻想有脚踏实地,见义勇为又充满智慧……他甘愿为革命牺牲,甘愿为了别人的幸福而奔波劳累。他是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却有着富有的思想。他坚定共产党的胜利,坚定中国的美好前景。

  周炳虽然是虚构的电影人物,而且活在革命战争年代,可是他的身上凝聚了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品格。周炳对共产党和中国的信念那样坚定。作为社会主义旗帜下成长的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与饥饿,但是信念不可动摇。我们要有顽强拼搏的坚定信念,永远跟着党走、永远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终身贡献给党、社会、祖国。周炳从来不向困难低头,他的这种拼搏向上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他的身上也有些缺点,需要我们“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电影中,周炳喜爱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是不着实际的想着未来的三家巷景象。他觉得革命很快就能成功,他渴盼广东起义赶快发生却从未想过起义的实际条件。他缺乏深刻的共产党理论作基石,于是做了很多年的空梦。生活在新中国的我们,有许多的机会接触最新的理论知识,我要积极主动地向党靠齐,主动学习“三个代表”思想和“八荣八耻”价值观,用理论武装头脑,用理论强化自己。而周炳身上的其他一些小资产阶级毛病,我也要看到并告诫自己。作为大学生,更是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好高骛远,立足于现实永远是最重要的。勤勤恳恳的学习,踏踏实实的做事,保持一定的思想高度,在平日的学习工作中不断锻炼和进步自己,努力做一个时代青年。

  我向党组织靠拢的脚步正在迈近……

 

 

烽火佳人——观《沂蒙六姐妹》有感


  佳人,在烽火中绽放。

  ——题记

  在观看《沂蒙六姐妹》之前,它的名字就已经在我心头徘徊了很久,只是一直没有下决心一个人把它看完。在我的想象中,战争题材影片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应当是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最惊天动地的应当是弥漫于战场上的炮火与硝烟,可是,沂蒙山里的六个弱女子似乎难以完成这样残酷的任务。然而,在前线的枪林弹雨中,我看到了她们英勇无畏的身影,在后方的支援队伍里,我目睹了她们坚强无私的笑容。此时的卧冬已经无法言说心中的钦佩与动容,只有化作一掬热泪在眼眶中回旋,涌动。

  那是一个多么忙乱而喜庆的日子,扑面而来的全然是农家的朴素与温暖。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远远而来,简简单单,却也热热闹闹、欢欢喜喜。远道而来的新娘端坐在简陋不堪的婚车上,大红的盖头掀起来了,露出一张秀气动人的脸。然而,她的眉眼之间似乎看不到多少喜悦,而是写满了忐忑与不安。原来,这是一场没有新郎的婚礼,与年轻美丽的新娘子三拜成亲的只是一只花翎至公鸡。这场看似滑稽的婚礼其实并非来自令人厌恶的封建残余,只是因为那个缺席的新郎是一名奋战在前线的解放军战士。这个未曾谋面的丈夫,在新娘单纯、娇羞的心里,始终是一个饱藏着爱情与幸福的谜,然而他那模糊、迷离的身影,却无疑是她年青的生命里最美的梦境。这个没有见过丈夫的新娘,就这样焦急而安静地渴盼着与丈夫团聚的那一天。她本是羞怯的、柔弱的,甚至还有些不谙世事的青涩,但是革命的热火已经在轰轰烈烈地席卷着沂蒙大地,她的思想也逐渐从期盼小家的团圆和安逸转变为追求大家的解放与和平。为了给解放军筹备衣物和粮饷,她刚过门不久就跟着姑嫂一起节衣缩食,并且主动提出回自己的娘家借粮。可是谁知道,神秘莫测的命运竟在这一天与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正是这个决定使她错失了与回家探亲的丈夫相见的机会。尚且怀有希望的她开始与时间赛跑,飞奔的脚步幻化成莽莽尘埃里一串跃动的红莲,踏着的是渴望爱情的急促的鼓点。然而,匆匆离去的丈夫甚至不曾留下一个供她追寻的背影,只有那只孤独的鸳鸯枕上残留着的温度与掌印,默默承接着她撕心裂肺的痛苦与眼泪。

  命运与生活的磨砺让单纯柔弱的新娘逐渐成长为坚强的“半边天”。在家中,正直坚强的婆婆、勤劳善良的长嫂是她最尊敬的榜样,而村子里与她年纪相仿的一群热心、活泼的少女,则成了她亲密的姐妹。在战争的考验和革命的熏陶中,这些出身贫苦、命运多舛的姑娘们顽强地挑起了支持军需筹备的重担,甚至组织起来开赴前线,冒着生命危险承担起运送伤员的任务。当她们发现部队必经之路上的桥梁已经被炮火摧毁时,便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纤弱的肩膀扛起一块块桥板,为急行军的战士们架起了一座无比坚固的“人桥”!滂沱的大雨和冰冷的河水无情地冲击着这一群沂蒙的姐妹,她们年轻的脸上纵横交错的,是刺骨的雨,是劳苦的汗,是欣慰的泪。观影至此,台下已是一片赞叹与唏嘘:这究竟是怎样一种勇气和力量,又是怎样一种责任与担当!沂蒙六姐妹坚强无畏的灵魂,是一种我们可知、可感,却永远无力言说的淳朴与高尚!

  然而,女子有志,战火无情,当年轻的新娘与姐妹们一起满怀胜利的喜悦回到村庄,等待她的却是丈夫牺牲的噩耗。她永远也没有机会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了!她似乎看到他的生命离开她比以前更远,更远,带着她青春的梦想和遗憾,飞往光辉灿烂的天国去了。然而,她又感到自己的灵魂与他正在靠得更近,更近,不再受到生与死的阻隔,一点点地融为一体。残酷的战争摧毁了她和姐妹们的幸福与梦想,但是她们用自己的勤劳与勇敢再一次撑起了家园的天空,铸就了革命的灵魂!

  她们,是一群在爱情眼前温婉羞涩的佳人;
她们,是一丛在烽火硝烟中怒放芳华的奇葩!奔涌的泪水已经溢满我的双颊,正是为了这一群来自沂蒙的烽火佳人。

 

推荐访问:党支部 体会 红色